长江商报消息 近期,国内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陆续公布,多项数据表现不佳,出口、投资、工业增速、用电量、新增贷款、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等多项数据均出现回落。经济数据的疲弱导致多家外资投行下调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同时也引发了货币政策走向的争论,市场上降息降准的预期升温,但是否该进行降息降准仍有分歧。
5月份经济数据表现疲弱,令外界对中国经济出现“失速”风险的担忧加大。近期,包括巴莱克银行、澳新银行、摩根士丹利等多家外资投行下调了中国经济2013年的增长预期。
其中,巴莱克银行将中国的经济增长率由2013年的7.9%调至7.4%,摩根士丹利将2013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8.2%降至7.6%。此外,世界银行业预计中国经济今年的增速为7.7%。
面对不容乐观的经济数据,货币政策是否进行调整引发了猜想和分歧,市场上有关降息降准的呼声也开始出现。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表示,由于实际利率开始转正,中国也因此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降息空间,预期央行将很快降息。“中国的货币政策面临着明显转向的可能性。”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也表示,政府除了落实简政放权措施,还应加大减轻企业税负力度,央行应适时降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面对调整货币政策的呼声,不少人提出了反对意见。美银美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表示,央行启动降息降准的可能性并不大。除非调整幅度很大,否则降息降准对经济的拉动十分有限。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也表示,中国经济处于调整结构、转型升级阶段,需要给市场运行、经济调整腾出时间,没必要像以前那样刺激经济。中央多次表态称,应当容忍与以前相比的较低增长率。因此,宏观政策仍应当保持稳健,近期预计不会采取降息之类的措施。据中新社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