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秦顺全院士获100万科技大奖

秦顺全院士获100万科技大奖

2013-06-26 03:02:29 来源:长江商报

中铁大桥局集团秦顺全院士获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本报记者 刘源 摄

长江商报消息 322项科技成果(人)被授予2012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

本报讯(记者 柯美杰 通讯员 陈汉梅 丘剑山 实习生 张馨文 黄颖)昨日下午,全省科技奖励大会在东湖宾馆隆重召开,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322项科技成果(人)被授予2012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中铁大桥局集团秦顺全院士获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并获100万元奖金。

获奖的322项科技成果(人)中,有突出贡献奖1人,自然科学奖23项,技术发明奖18项,科技进步奖245项,成果推广奖18项,中小企业创新奖17家。

逾九成获奖项目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相关负责人说,本届科技奖获奖项目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在获奖项目中,除23项自然科学奖项目外,其余281项均是与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成果,占获奖项目比重达到92.4%。如“常温精脱硫(ATFD)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项目技术被中国氮肥协会列为十大高新技术,已推广到16个行业,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了重大贡献。

“其次是优秀的民生科技成果涌现,在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生物医药方面尤为突出。”相关负责人说,36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12项属于民生科技类,如“垃圾填埋场运行过程中灾变机理及控制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形成了垃圾填埋场灾变控制技术系统,有效解决了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灾变预警与过程监控,已在武汉陈家冲填埋场、宜昌黄家湾填埋场和河南漯河垃圾填埋场等10多个填埋场进行推广应用。

“光谷”成果包揽电子信息类科技进步一等奖

省科技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光谷”成果包揽电子信息类的所有科技进步一等奖,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逐步显现。如由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共同完成的“高性能320Gb/s分组传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地方科技工作成效明显,如黄石、孝感、黄冈都获得了科技进步一等奖,市州企业获高等次奖项取得突破。如由湖北三环锻压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全闭环高精度伺服折弯机的研发与应用”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对提高我国锻压装备的设计与制造水平,带动我省数控技术及装备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在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成果推广奖的281项科技成果中,由企业完成或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完成的科技成果为204项,达到72.5%(去年为60.35%)。

同时,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凸显,特别是以武汉路德科技公司等为代表的地方企业获得中小企业创新奖。“这显示出我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相关负责人说。

■ 专访省科技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秦顺全院士

他创造中国桥梁界多个第一

“获奖是对我个人以及大桥局整个技术团队的肯定。”昨日,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秦顺全院士获得2012年省科技突出贡献奖,接受采访时他一如既往地低调。20多年来,他主持设计了30余座桥梁,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正是他与大桥局技术团队不断创新,使我国建桥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0多年来,秦顺全院士主持多座大桥的设计施工,首创斜拉桥无应力状态控制安装计算的新理论,解决了大跨度斜拉桥多项关键技术难题;首次提出海上大型桥梁工程箱梁采用整孔预制架设等技术方案,解决了跨海大桥施工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主持研制的2500吨运架梁浮吊填补了国内空白。

2009年,年仅46岁的秦顺全高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说起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秦顺全就像说起最让自己骄傲的孩子。他说,天兴洲大桥主桥长4657米,创造了四个“世界第一”:斜拉桥主跨504米、主桁桁宽30米、可以同时承载2万吨的荷载、桥上列车通行时速可达250公里,分别在世界同类桥梁跨度、宽度、荷载、列车通行时速等方面居世界第一。

每建一座特大桥,对秦顺全院士和他的技术团队都意味着机遇和挑战,面临许多新的技术难题。而每次面对困难,他们总能想方设法解决,这种永无止境的追求成为秦顺全院士不断创新的精神动力。

■ 特写

低调的秦顺全:除了桥梁啥也不聊

2009年秦顺全当选院士,去年他带领团队创建的“三索面三主桁公铁两用斜拉桥建造技术”获得我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今年他本人又获得我省科技突出贡献奖。5年来,三次采访秦顺全院士,给人感觉低调还是低调。

2009年,46岁当选院士,是桥梁院士群体中最年轻的一个,他说当选得益于大桥局这个集体,有一个好的氛围,他很坦率地说:“这是对我从事桥梁工作23年来的肯定。”去年再次采访,依然低调。

今年第三次采访,除了与桥梁相关的话题,他都尽量避开。秦顺全强调大桥局的科技创新走的是传承之路,“科技人才的培养必须从青年人抓起”。他不仅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目前,秦院士已将挑了12年的总工程师这一重担交给更年轻的人。“我们推出了内部研究生制度,没有学位,但能得到有经验的师傅手把手的指导。”在秦顺全院士的内心深处,中国传统上的师傅带徒弟方式是培养桥梁行业人才最好的传承方式之一,他自己也正是从这种培养方式中走出来的。

低调的秦顺全如今正用自己丰富的建桥经验、广阔的研发平台继续悉心带徒,带领年轻技术人员探索桥梁科技前沿,为大桥局及我国桥梁界培养出更多人才。

本版稿件 本报记者 柯美杰

通讯员 陈汉梅 丘剑山 实习生 张馨文 黄颖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