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资金面回归偏紧概率大
央行于本周二连续第五次全面暂停了例行公开市场操作,“询而不发”的举动被业界视为维稳意图坚定。考虑到6月下旬以来市场资金利率出现急速下滑,主流期限资金利率当前均已跌破4%整数关口,分析师预计,短期内继续下降的空间也会较为有限。
公开市场延续“零操作”
央行8日仍向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进行了三月期央票、7天及14天期逆回购和28天期正回购操作的需求询量。
东莞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陈龙称,“央行的货币政策仍然没有转向。如果后续7天回购利率落到3.3%以下,则央行可能会正回购或发行央票。”
记者观察到,本周公开市场的到期资金量为零,若央行周四仍不进行任何操作,则本周将是既不注资也不抽水的局面,可见央行的紧平衡战略并未改变。
“虽然此轮流动性冲击已基本过去,但资金面宽松仍远未到来。前期市场的资金成本上升将部分限制后续资金成本下降的幅度,加上央行对于泡沫的挤压和套利空间的限制等,预计资金价格很难回到年初的水平。”一位商行交易员表示,“尽管11日和18日财政部将分别进行500亿元的国库现金定存招投标,但这相对于近期的财政缴款以及五大行分红而言,依然显得有些不足。”
无疑,央票发行的继续暂停,并非意味着管理层对于流动性总量调控中性偏紧的政策立场发生转变。未来央行在密切观察国内流动性和基本面状况的同时,必然将继续发挥公开市场作为流动性稳定器的作用。
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难松难紧
再就宏观面而言,国家统计局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7%,创下4个月来的新高;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7%,从2012年3月至今,已经连续16个月为负。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债券研究员姜超表示,“CPI虽有反弹,但PPI持续下跌,从两者加权看整体通缩压力仍在,个人判断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难松难紧。”
陈龙判断,“7月中旬资金利率应该没有向上的空间,11日和18日各500亿元的国库现金定存招投标,以及16日的1600亿元央票到期,对于稳定市场流动性应该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7月底,随着月末因素和海外市场的明朗,资金面重新回归偏紧格局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据新华社、证券时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