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成本涨、亩产低,效益差、无人种“芦笋之乡”黄陂遇尴尬
“我们的芦笋产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订单虽多,但产量有限,根本不敢接单。”近日,黄陂一芦笋企业负责人感叹。
黄陂是武汉最早引进、种植芦笋的城区。高峰时,全区芦笋规模种植面积近5万亩。不过,近年来受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芦笋规模种植锐减至3000亩,亩产不足,企业不敢接单,“芦笋之乡”的美誉岌岌可危。
5万亩芦笋锐减至3千亩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黄陂便开始试种白芦笋。2003年底,该区引进绿色芦笋格兰德、阿波罗等4个品种,从此走上“快车道”,由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2008年近5万亩。
2008年6月,借第三届全国芦笋发展与战略研讨会之机,黄陂成功举办首届芦笋节,并获得“中国绿芦笋之乡”称号,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芦笋基地之一。
然而,2008年后,产量就开始逐年下滑。黄陂区农业局种植科科长李小红介绍,除村民散种外,芦笋目前的规模种植面积约3000亩,并且主要集中在蔡店乡。
“经济效益差,没人愿意种”
为什么芦笋产业在发展最好时开始走“下坡”路呢?
“主要是种植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导致农户和企业种植积极性下降。”李小红说,5年前,一亩芦笋的种植成本约2000元,一个成年劳动力每天工资40元,而现在,一亩地种植成本至少要5000元,人工也涨到了100元。
李小红介绍,每年夏秋季节,芦笋在续茎的半个月阶段,长一点就要抹药,这都需要人力完成,否则容易得病害。
另外,“芦笋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效益差,就没人愿意种。”黄陂农业局局长殷希凡表示。
“其实种芦笋,钱并不好赚,没宣传的那么好。”蔡店乡双河村村民李师傅说,他家以前就种过芦笋,现在地都租给别人种了,自己在外打工。
市场好种植企业却减到四五家
近几年,芦笋市场紧俏,每斤零售价在8元到20元不等。然而,黄陂芦笋种植销售企业却从二十多家减少到四五家。
“我们的产量远不能满足海内外市场的需要,订单虽多,但产量有限,根本不敢接单。”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芦笋企业负责人表示,黄陂芦笋亩产是1500公斤,而江浙地区亩产可达4000公斤。当地种植设备也非常完善,加之政府对芦笋种植企业的扶持力度很大,企业所需灌溉、施肥等设备都由政府提供。
种植芦笋,投入越多产量也就越大。这位负责人称,要达到江浙水平,每亩地至少要投2万元,而黄陂一些基地只在第一年每亩投入了2000元。
在提及黄陂是否会重振芦笋产业时,李小红表示,“这是遵循市场规律的结果,如果政府干预过多,那就违背了市场规律。”
本报记者 王碧涛 实习生 朱港腾 季飞飞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