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讯(记者 田立平 实习生 吕诗洁 韩琛媛)小时候的家门口,有一间小小的裁缝铺子,一台缝纫机,一张长桌子用来裁剪布料等,老板会拿粉笔在布料上轻轻画上尺寸……很多人童年里都有这样的记忆,裁缝铺里的师傅总是能裁剪许多时髦的花样。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裁缝铺越来越少,曾经装扮街头风景的织补匠现在也十分少见。
近日,记者探寻武汉部分大街小巷,寻找那些依然在坚守的织补匠人。
“补衣服变成了一种习惯”
在离江汉路步行街不远的三民路,年过花甲的刘婆婆边和同伴聊天边守摊子。说是摊子,其实只是一个铁皮箱,左边放着护手、顶针和要织补的衣物,右边是针线。铁皮箱上用红漆写着“精工织补”字样,因为年深日久,红漆已现斑驳,不太能看出原样。在炎热的三伏天,两位老人头上带着遮阳帽,手上带着护手,用一把布制的折扇在扇风。
刘婆婆1981年跟着爱人来到武汉,当时街道把她安排在这补衣服,这一待就是32年。“补衣服变成了一种习惯。”刘婆婆说,这三十多年来,除非天气恶劣到无法出门,她都会来摆摊。手艺是在家自学的,后来到这边做织补生意的人多了,有很多人从她这里“偷师”。
“收费视衣服的破损程度而定,衣服破了一个指甲盖大小的口子,织补费五元,如果有一寸长,那费用就要到十五元。”刘婆婆说,冬春是旺季,一个月可以挣两千多元。夏季是淡季,有时一天只能收入十几块钱。但刘婆婆没想过要改行做别的,“都是街坊,大家很熟了,舍不得离开。”
多年坚守,收入寥寥
吴女士的补衣铺藏身于武昌宝通寺路武锅社区深处的一条大道上,为了省月租,和一家彩票店合租一间房,中间用木板隔开,来往车辆如织,却鲜少有停下来的。不远处是尚未竣工的楼盘,马路上尘土飞扬。
2007年,一位住在社区里的老人送了吴女士一台脚踏缝纫机,她搬回来开始学补衣服,上针、裁边、缝线……一步步慢慢学起来,并盘下这家店铺开始做补衣洗衣的生意。吴女士手艺不错,有位退休老教师专门找过来让她补衣服,裤子上拉了两道约十厘米的口子,补好了以后顾客很满意,连声夸她手艺好。吴女士只收了十块钱,而找专门手工织补的店,费用就得八十元。
吴女士介绍,平时客人以百瑞景工地上的建筑工人和武锅社区的退休老人为主,年轻人来得很少,“补衣服挣不到什么钱,生意好时一天能挣三四十元。”
一座城市每天都在变化。花开花落,一些新行当诞生了,一些老行当消失了。不过,吴女士还是执著地相信,衣服破了,就会有人来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