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于立生(特约评论员)
近日,有人以“史清”的名字发文,指出知名历史学者杨奎松新作《忍不住的“关怀”》里的百处“硬伤”。7月28日,杨奎松公开回应,认为该文章指出的“多数问题”属实。杨奎松还指出,这位作者化名在网上暗中发难的批评方式在近代史学界前所未见,希望学术批评回归学术。(7月29日《新京报》)
杨先生话锋一转,指责“史清”“暗中发难”“前所未见”,并“希望学术批评回归学术”,也就是认为“史清”不讲学术道德,这就十足荒谬了。
杨先生的大著由广西师大出版社正式出版,面向社会公开发行,既然错讹百出,任何一个读者,都有权利指出,不论是匿名,还是实名,是私下,还是公开,也不论是温良恭俭让式的,还是尖锐的,只要是就事论事,指错为错。买了伪劣产品,反映质量问题,难道还必须轻声细语,还不能带上点火气?
杨先生“希望学术批评回归学术”,那常态学术批评又该怎样呢?不妨借用下梁启超所言:“辩诘以本问题为范围,词旨务笃实温厚……尊重别人意见。有盛气凌轹,或支离牵涉,或影射讥笑者,认为不德。”也就是说,以平等温和的姿态为理想;要是尖锐点,其实也没关系,个人风格问题而已;但不能够以势凌人、胡搅蛮缠,尤其不能进行人身攻击。杨先生的大著是公开发行,而非师友学生小范围内免费流传,却强求读者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式的实名指谬,不得尖锐和匿名,却不想自己错讹百出,这不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吗?
杨先生既称“化名在网上暗中发难的批评方式在近代史学界前所未见”,要借学术传统说事,倒不禁令人想起“一字师”的典故。更正一字,亦可为师,这样的佳话在古时是屡有发生的。而“史清”对杨先生的大著更正上百处,杨先生怎就无此胸襟的呢?又如梁启超曾言:“所见不合,则相辩诘,虽弟子驳难本师,亦所不避,受之者从不以为忤。”学生直截了当指出老师的错误,老师都不以为悖逆的,而一个不甚相干的陌生读者指出杨先生的错讹百出,杨先生怎就肝火旺盛了呢?
费孝通先生曾说:“在社会上发表一种见解,本身是一种社会行动,会引起广泛的社会效果。”前辈学者明白这个道理,但杨先生怎就似不明白,怎就不怕错讹百出、谬种流传、误人子弟的呢?像杨先生这样错讹百出受人指正之后,不思言谢,却还恼羞成怒,倒打一耙的作风,恐怕才真正是“学界前所未见”。
奉劝杨先生,还是爱惜羽毛,少一点迁怒于人,多一点反躬自省。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