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进口车贵不仅因为纵向垄断

进口车贵不仅因为纵向垄断

2013-08-01 02:51:46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喻涛(杭州 媒体人)

日前,有文章称,中国的进口车价格之所以高企不下,除了高关税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厂商垄断价格以牟取暴利。

厂商把销售和售后网络等环节都集于一身,这确实是纵向垄断。问题在于,仅有纵向垄断能抬高进口汽车的价格吗?

不会。汽车的价格由市场结构也就是供需所决定,汽车厂商没有能力单方面操控价格。事实上,厂商更在意销售汽车带来的总收益。总收益是单价与销售量的乘积,一旦价格过高会导致无人问津,商家就会找到一个价格,在这个价格上,能保证自己的总收益最大化,即薄利多销。

问题是,为什么同样的汽车,在美国与在中国的价格差距会如此悬殊?许多人认为,一个原因是中国的高税收,另一个原因是商家的高额暴利。然而,商品的价格虽然由供需决定,但税收会打击供给,间接导致价格上涨。

有一个被忽视的原因是,汽车厂商的歧视定价政策。歧视定价是指,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制定不一样的价格。不同的群体对同样的商品,价格敏感度不一样,有的高有的低。所以,为不同的群体制定不一样的价格,可以使收益最大化,当然所有的价格都得高于商品的边际成本,否则就亏了。

比如,景区、电影院一般会对学生票打折,因为学生对价格极敏感。但会有一些非学生的人弄个假学生证,以图享受优惠的票价。所以,商家要想成功进行价格歧视的关键是,阻止高价群体也去享受低价群体的价格。

汽车厂商正是制定了歧视价格,在中国的定价高,在美国的定价低。这样,分别在中国及美国获得收益最大化。中国买进口车的群体对于价格不敏感,有钱人不在乎,公车消费就更不在乎。

有时候,汽车生产国在本国销售的价格,会比出口到外国的还贵。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汽车在美国的售价就比在日本本土低。美国汽车厂商无力应对日本车的竞争,寻求政府对日本车的反倾销调查。然而,在一个开放的市场里,靠倾销取得垄断地位,而后借此涨价,是行不通的。因为如果涨价有高额利润的诱惑,不愁没有竞争者的重新加入,竞争者的大批加入,势必导致价格下降。所以,如微软那样取得了有效率垄断的企业,也不会胡乱定价,自己逼死自己。厂家定价终究要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