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杨国英(中国金融智库研究员)
据人民网7月29日报道,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于日前发布公告称,石秀诗、韩寓群和崔俊慧将接任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公告发布的简历显示,石秀诗、韩寓群和崔俊慧三人均为部级退休高官,且此番卸任的独董邵奇惠亦曾为部级退休高官。
只要符合独董任职资格,上市公司聘请任何人担任独董,固然无可厚非,而适当聘请具有行政资源的退休高官,亦可起到丰富上市公司独董结构、宏观把握市场等作用。但是,如中国重汽这般过于热衷于“高官独董”,则显然耐人寻味。
实际上,上市公司热衷“高官独董”,并非中国重汽独有,而是我国A股市场独特的景象。据相关统计显示,在2011年市值排前50位的上市公司中,就有34位政府退休高官任独立董事。而以此番中国重汽“退一增三”的增幅推算,则当下A股市场“高官独董”现象似比以往更甚。
众所周知,“独董制度”是欧美公司治理的舶来品。我国于2001年将独董制度全面引入A股,原本旨在通过聘请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对A股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和经营层形成必要的权力制衡,从而达到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尤其是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目的。
但是,回顾A股引入独董制度的12年,我们会发现,A股独董制度进入A股可谓水土不服,实质作用更是事与愿违——这不仅体现在独董群体选择的失衡,更体现在整体功能的异化。
先论独董群体选择的失衡。A股上市公司对独董群体的选择,过份热衷于聘请退休高官和明星学者担任独董,而对于可以严格上市公司财务纪律的会计专家、以及可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技术专家,却在A股上市公司独董群体中占比过少。这种比例较为失衡的独董群体,不仅相异于同期欧美上市公司,亦不符合独董功能的本质要求。
再论独董整体功能的异化。在独董群体选择本已失衡的情况之下,占比甚少的具有会计和技术专业背景的独董,是否能名副其实地发挥独董作用履行独董职责呢?结合近年来A股上市公司发生的诸多乱象,其答案是亦不尽然,不仅众多退休高官和明星学者难副独董之实,而且绝大多数具有财务和技术专业背景的独董,亦很难发挥与其专业背景相称的独董作用。
“高官独董”的长盛不衰,折射出我国公权力对市场资源的支配力量仍然过大。“独董不独”现象的延续至今,则表明我国独董制度不仅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而且更应从股权结构这一本质层面进行纠偏,尤其应相对限制大股东的控股比例,或相对调整大股东的收益分配和决策表决权。
其实,A股上市公司“独董不独”的管理现状,与“高官独董”的长盛不衰,都是A股上市公司“一股独大”股权结构之下的派生现象。在A股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之下,大股东为达到控制董事会的目的,自然会优先选择行政资源强大的退休高官、以及明星学者这样的“报春喜鹊”担任独董,而不欢迎“善挑毛病的啄木鸟”出任独董。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