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生产资料市场货场囤积的大量钢材。本报记者 田振龙 摄
节能补贴取消后的某家电卖场。本报记者 王筝 摄
长江商报消息 经济学家齐聚夏季论坛,指出部分行业存产能严重过剩等情况
2013年走过一半,中国经济将走向高通胀低增长的坏趋势,还是会继续续写中国式的高增长?复苏路上还存在哪些潜在风险?经济学家将开出什么改革良方?昨日,以“开局与破局”为主题的2013经济学家夏季年会在京举行,齐聚北京的国际知名经济学者以及多位中国顶级经济学家把脉解读中国经济走势。
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昨日在会上表示,当前,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和需求不足叠加,是加剧经济下行的重要原因。
李毅中表示,部分行业产能存在严重过剩的情况。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在化解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状况没有得到什么改善,依然严重存在,比如说钢铁行业,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造船、光伏电池,多晶硅等行业。
李毅中认为,从调研情况看,产能严重过剩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总量型过剩,比如钢铁,电解铝和水泥;第二种是结构性过剩,比如平板玻璃;第三是成长性过剩,比如光伏产业。
针对产能过剩,李毅中也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是以规划进行约束,特别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用区域战略规划引导行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贯彻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加快淘汰落后。第三,加快科技创新,支撑企业转型。第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配套功能。
■聚焦6大行业
钢铁
“吻增长”后激情未现
去年5月广东、广西两个千万吨级钢铁项目几乎同时获批,湛江市市长激动地亲吻发改委批文,被外界解读为“吻增长”,投资意愿拉动下,似乎新一波钢铁业热潮即将来临。但是,长期以来的产能过剩魔咒,令钢铁业“吻增长”后激情未现。
宝钢湛江项目总投资696.8亿,将形成年产1000万吨钢铁产能,这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
但是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并没有出现人们想象中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场面,反倒是湛江钢铁基地建设施工迟缓的传闻一直不断。
宝钢湛江项目的批建是一场历时多年的马拉松。从2003年,当时的韶钢集团与湛江市政府达成协议在东海岛兴建一个钢铁项目,到2012年宝钢正式获得批文,已经历时10年了,此一时彼一时,当时的商机也早已时过境迁。
如今的钢铁业,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一大痼疾。今年5月全国粗钢产量创下历史新高后,持续在高位波动。与此同时,钢价跌跌不休,某些品种的现货价格已经接近2003年水平。
现在的钢铁市场形势不支持大规模建设。一边下游需求低迷,一边新的供给仍在源源不断地投入市场,越生产越亏已成钢企的普遍现象。而宝钢的湛江项目、武钢的防城港项目以及早几年开建的首钢曹妃甸项目,这几个千万吨级的大型项目,前景十分模糊。
削减过剩产能的重要性似乎总是比不过拉动经济增长的迫切性。钢铁业削减了近十年的产能,越削越涨,政策的自相矛盾是原因之一。
光伏
“尚德神话”迎来寒冬
海归博士施正荣缔造了“尚德神话”,正如中国光伏业集体狂飙的奇迹,而这种奇迹成了昙花一现,如今光伏行业正迎来艰难的调整期,内外交困。中欧光伏贸易谈判还处于胶着状态,国内市场没有大规模启动。从过热到退潮,光伏企业何时才能熬过寒冬?
时间要从2000年说起,当时,海归博士施正荣只身带着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份光伏电池的商业计划书回国创业,在走了许多城市创业无果几近失望的时候,无锡新区看到他的研发能力、项目含金量和国际眼光,热情地留住了施正荣。
为了将施正荣博士引进新区,无锡地方政府全力帮助尚德公司初创期的第一批800万美元资金顺利及时到位,施正荣占25%的股份,其中技术股占20%,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并担任总经理。2002年,尚德第一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投产。
2005年12月中旬,无锡尚德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公司控制人施正荣持有尚德6600万股,一跃成为中国内地首富。创造了新的财富奇迹。
2011年,美国政府对中国光伏企业展开“双反”调查后,彻底将煎熬中的中国光伏产业打入寒冬,使得有三分之一的中国光伏企业都濒临倒闭。2013年尚德无奈进入破产重整,施正荣这位7年前的中国首富,也从人生顶峰黯然陨落。留下的,是牵扯多家银行的巨额债务黑洞,是给上下游产业带来的创伤。
从2001年成立到2005年赴美上市,尚德只用了4年时间。而从创始人施正荣成为中国首富到尚德破产重整,用时也不过7年。无锡尚德这12年的命运沉浮,无疑是中国光伏产业的一个缩影。
短短十年间,中国光伏组件产能占到全球50%以上;全球前十大光伏组件生产商中,中国企业占据半壁江山,这一切都离不开地方政府对地方明星企业的大力扶持。
家电卖场
大溃败还是涅槃重生?
家电卖场,中国老百姓对它的熟悉程度可能仅次于超市与百货商场。彩电、空调、电脑、手机……家电卖场见证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的变迁,而随着网购等新消费方式的崛起,又见证了家电卖场的一步步衰败。
苏宁电器,作为中国家电卖场的领军企业之一,经历了家电卖场最好和最坏的时期。
在成长的过程中,苏宁电器和它的竞争对手们一起迎来了更大的对手——电商企业及电商背后的网购文化。
此后,以京东商城、世纪电器网、新蛋网等为代表的家电网购兴起,不过几年时间,就直接撼动了国美、苏宁等传统卖场用二十几年打下的江山,甚至有人预言:不做电商,家电连锁必死。
面对重重压力,苏宁国美等纷纷走上了转型之路,目标均指向电商。面对苏宁易购、国美的来势汹汹,也引发了长期疯狂“烧钱”的京东等专业电商的重视。京东更是在2012年主动发起了著名的“8·15”价格战,目标直击苏宁的核心业务大家电。此后,电商市场各种价格战层出不穷。
虽然从规模来看,苏宁易购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史无前例的跨越式的增长,但由于其高成本、低利润率甚至是“零利润率”的特点,并未给苏宁带来新一轮高速增长。
但苏宁的线上业务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13年3月29日,苏宁发布2012年度报告,2012年度营业总收入983.57亿元,较之2011年同比增长4.76%;营业利润30.14亿元,同比下降53.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76亿元,同比下降44.49%。
传统家电卖场转型几年并未带来业绩上的明显改善,但转型需要继续发力或许已经在业内形成了共识。
航运业难脱低迷
金融危机以后,航运业一直没有真正恢复。业内人士称,2011年约70%的国内航运企业亏损,2012年这个数字超过了80%。而未来一段时间内航运业仍难摆脱低迷。
包括中远在内的很多航运企业,不仅下了不少订租船合同,还锁定了中长期运价,令自己在危机时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因此相对于国外航运企业苦于欧债危机、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中国航运企业最大的难题,是自身的运力过剩。
代工业迎发展瓶颈
富士康与伟创力、仁宝、比亚迪等巨无霸型的代工企业之间,为生存相互抢订单早已不是新鲜事,让富士康为首的中国代工企业不堪重负。
如今,全球性的代工产业链从欧美传递到亚洲的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最后再经过中国内地,如今又正逐步转向了印度、越南、柬埔寨这些东南亚国家。全球代工链条面临发展瓶颈。
实体书店现倒闭潮
2011年,号称“拥有全国最大连锁渠道”的民营连锁书店光合作用书房位于厦门和北京的直营店全部歇业,可谓民营实体书店行业倒闭潮的标志性事件。
时尚廊总经理许志强将光合作用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五点:一是受网络冲击。二是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三是阅读人口的大量流失。四是房租、人工、税收等经营成本不断攀升。五是经营者本身经营策略的失误。
本报综合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