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胡榴明
我读过一篇上海老先生关于武汉的回忆:说当年避躲战乱来武汉时,夏天的晚上,看到满街的竹床,满街的短裤、赤膊……那还是1937年的事。
很多年来,武汉人夏天都是这么过的。把室外当做室内,把公共场所当做私人场所,卧室搬到街上,内衣穿到街上,武汉人很享受这种乐趣,但是外地人很看不惯,觉得不像个样子。满大街赤膊裤衩的男人,满大街大花短裤头的女人,家门口洗衣服的,挽篮子上街买菜的,树阴下乘凉聊天的,夜间街边竹床上卧着和坐着的花短裤等。
当年,武汉女孩子夏天的居家装束,绝对称得上是最具热带风情的衣着了。
短衫短裤,各色的花棉布缝制,上衣圆领无袖,我们叫做“圆领衫”,然后是平脚短裤头,白白的手臂和白白的腿脚露出来,街边竹床上乘凉,红花绿朵,生香活色,青春的少女,火热的江城,让外乡人魂牵梦萦的武汉夏天。
武汉的男人,却未必如外地人所描述的那样——夏天,清一色的赤膊短裤。
如果是学生,即使在家也要穿两层短裤,内层一条泳裤,外层一条运动裤,又叫球裤。学生不打赤搏,不管户外天多热,也要穿件白色汗衫布小背心。
也有衣着较为讲究的男人,下着西装短裤,上着圆领汗衫,北方叫老头衫的那种,脚穿包头圆口皮面皮底拖鞋,这样的男人少有在街上搭竹床睡觉的,最多傍晚在家门口坐一坐、乘乘凉。搬一把竹靠椅或是帆布躺椅,摇一把黑纸扇或是湖州鹅毛扇,和相熟的邻居聊天或是下棋。这样的人,生活习惯讲究,住房条件大都说得过去——里份、公寓、商住楼、机关宿舍等,尽管天热,晚上在家勉励还能待得下去。
人的着装和环境相关,大的方面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的方面指居住环境,不仅是你住的那几间房,还有你住的那一个社区,社区氛围高雅,住宅条件优越,既使是武汉三镇的炎夏,你也会检点你的衣着。
短裤、赤膊的男人成为武汉夏天一大标志,他们大多是市井贫民,居住环境困窘,当然得跑到街上来不可。
于是每到夏天,三镇大街小巷短裤、光上身的男人多得很,因为底层的人比中上层的人要多,衣着不整的人在街头,衣着稍整的人躲在家里或是街巷的深处了。
认识一位铁路工人,在机务段挂拖(客车临时加挂的拖车),某年六月末,武汉三镇提前入夏,高温36℃以上,汗背心短球裤大白天在家躺着,突然接到单位通知,拖上一双塑胶拖鞋赶到车站,挂上拖车跟着列车就出发。一觉醒来到了昆明,想下去站台买点东西塞肚子,拉开车门,脚还没落地,直觉冷风飕飕,冻得直打哆嗦。定睛一看,站台上的人全都裹着厚毛衣和呢大衣,当日此地气温不足10℃。这倒没什么,本来是一个热不死冷不死的武汉人,但被站台上所有的人盯着自己看也不舒服。他从车门口缩回来,找列车员借了一件工作棉衣,才敢跑出去买一只烧鸡啃。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