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据财新网消息,国务院相关部门表示《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于近期出台,地方投融资政策将有新突破。具体内容包括,通过特许经营权拍卖等方式,多道筹集资金,吸引社会资金进入。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过往的经历,尤其是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往往是投资竞赛的主要表现形式。不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市政地下管网,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燃气、供热老旧管网改造,地铁、轻轨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城市配电网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六大领域。这六大领域与此前的基建项目相比,更侧重于公共服务的考量而非单纯可刺激G D P的盲目投资。同时,中央亦以审慎的审批表明了不能再仅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态度。
然而,在中央强调调结构、注重经济质量的同时,地方的投资热情却本能地持续高涨。此时提出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难免会引来对新一轮投资潮的担忧。而无论是进行哪一类的城市建设,更急迫的是一个老问题—— 钱从哪里来?
分税制后地方政府财权较小,地方融资平台和土地财政亦无法完全承担疯狂的投资热潮,于是2009年底审计署抽查发现中央扩大内需项目汇总有90.07亿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未落实,占应配套资金总额的比例高达45.58%。上周审计署开始进驻各地摸清地方债规模,目前尚未有结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地方债的窟窿比当年更大,绝对承载不起以上的大规模投资。此次《意见》提出通过特许经营权拍卖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却并未有关于如何保障民间资本权益以避免其再度被“埋单”的消息流出。
中央态度虽然明确,但在基建领域已成投资竞赛主要载体的当下,提出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依然令人担忧是否会被偷换概念。政府主导投资模式效率日渐低下已是不争事实,政府转变角色回归本位、依赖市场机制运作亦为改革共识。如何保证城建导向公共服务、保障融资中民间资本的权益,作为市场配置资源的具体体现,望能在《意见》正式出台时得到明确答案。
据《南方都市报》社论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