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在家门口做生意 做的就是回头客

在家门口做生意 做的就是回头客

2013-08-04 01:04:37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手里拿着一杆尺,心里也得有杆尺。”43岁的陈庭芬是土生土长的武汉花山人,从26岁进入家纺工厂打工,到2006年在村门口开起第一家布艺店,再到现在成为年入十几万的小老板,7年的“生意经”告诉她,在家门口做生意,做的就是回头客,而诚信则是不可或缺的。

开布艺店 “打工妹”在家创业

2006年的花山镇红军村,一家布艺店开张迎客,主营窗帘、沙发套件定做。花色各异的布料做成漂亮的窗帘,30平方米的小店展示着各种成品。家门口的第一家布艺店,让当地小镇的村民感到新鲜。

而这家小店的店主就是陈庭芬,26岁时,她到广州驻汉的一家家纺工厂做缝纫工,虽没踩过电动缝纫机,但拿过驾照的她,很快便琢磨出踏板跟油门是一个原理,于是就轻车熟路地做上手了,月收入千元左右。

这一做便让她对家纺的设计、制造、销售提起了兴趣,凭借着踏实肯干,她很快被转到销售部门,从设计到下料、裁剪、销售、跟踪服务,两年间,陈庭芬吃透了这个行当的各个环节。

一年后,因工厂内部变动,陈庭芬跟大多数工人一样选择辞职。经过结婚、生孩子,陈庭芬仍然不忘自己喜爱的布艺装饰。2006年,她在村口开起第一家布艺店。

“当时觉得自己喜欢这个,就是自己的梦想,虽然从没有开过店,但还是有把握做好。”陈庭芬介绍,当时自家的房子不用出租金,窗帘的设计、制作、销售都是自己一个人完成,从成本上算,风险很低,自己也有自信做好。

找客户 走村串乡拉生意

“做生意讲求的就是机会,抓住了商机就成功了一半。”陈庭芬说,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村里盖了两层的小楼房,一般都是要娶媳妇,自然要用到新窗帘。

当时的花山镇版图面积54平方公里,有13个行政村,有的村连着村,有的则在山中几里地之外。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但陈庭芬还有很多偏远村湾从没去过。为了给自己的小店打广告,找客户,她经常走村串乡,了解哪家农户做新房子及办喜事的时间,需要什么档次的家饰装修等。

“那时很多村民基本不挑花色、样式、配饰,直接说哪种便宜做哪种。”陈庭芬笑着说,在村门口开第一家布艺店,她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村民对于家装布艺的要求仍然很低,自然消费水平也不高。

于是,陈庭芬主动将布艺花色、样本图案都一一介绍给村民,根据房子大小、居住人的性格爱好来定做,“那时村里安装电话的人家也不多,多数时候都是我上门到村民家中去介绍。”

凭借着热情的服务,陈庭芬赢得很多村民的赞誉,“乡里乡亲都是熟人,哪家做得好,就会推荐给其他家。”通过口口相传,4年间,陈庭芬的小店年收入达到3万余元,她还请来了弟妹给自己帮忙,这在当地还是让很多人眼红。

抓商机 小店利润连翻三倍

2010年,随着花山镇的发展改建,村里的居民都要拆迁住上小楼房,“有的一家分3套小房子,老人、儿子、女儿各自一套。”陈庭芬说,村湾变成小区,整体环境完全不一样,而且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村民们对家的装饰也重视起来了。

陈庭芬开始瞄准这一市场。2011年,她着手准备在小区的商业门面租一家门店,面积从原来的30平方米扩展到70多平方米,展示的成品增多了,且每两个月就更新一次,店面也显得大气许多。

去年3月,陈庭芬的新店开张,接踵而来的客户都是原来的乡亲。根据老人和年轻人不同的需求,陈庭芬设计出款式各异的窗帘、沙发套,得到居民们的喜爱。而一尺一寸的规矩经营,也让她赢得良好的口碑。

“做生意做的就是诚信,如果尺寸放水,质量差,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在小区里生意是很难做下去的。”陈庭芬说,虽然小区里也有几家竞争对手,但她家的生意仍然很红火,窗帘卖出后还提供一年售后服务,凭借的就是诚信。

如今,通过熟人介绍,陈庭芬的小店生意已经扩展到花山以外的地方,公司、工厂、学校、单位也找她做窗帘、沙发套等,而小店的年收入已从7年前的3万元翻到十几万元。陈庭芬说,根据市场需求,以后有机会还将开一家床上用品店,稳扎稳打地发展生意。

本报记者 余启兰 实习生 易梓西

陈庭芬在缝纫机前制作窗帘。 本报记者 余启兰 摄

陈庭芬

女 43岁

创业感言:

创业认准了,就要坚持,想放弃的时候回头再想想当初的选择,不留遗憾。做生意靠的是诚信,手里拿着一杆尺,心里也得有杆尺。

人物素描:

红色T恤,休闲短裤,修长的身材。没有城市人的胭脂水粉,一直笑眯眯的像拉家常,丝毫看不出她是一个能设计、剪裁、销售家庭装饰的小老板。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