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希望不设标答能够推而广之

希望不设标答能够推而广之

2013-08-05 00:56:17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王志顺

《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将于8月13日在上海书展面世。其中有两大亮点颇受关注,一是新版中将近九成都是新问题,大量是向全国征集得来;二是新版“为什么”约有10%不设置标准答案,而是列举了科学界的不同说法,力求给孩子们保留开放的空间。(8月2日《长江商报》)

新版“为什么”将近九成发问都来自孩子。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们关心的问题,确实与过去不同了。譬如,过去收录的问题包括“我从哪里来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冰棍为什么会冒白烟”等,而现在的孩子则更“尖锐”:“为什么有人在牛奶里面加三聚氰胺”、“女孩为什么比男孩温柔”、“为什么我有时候会很伤感”……不过,如今的青少年大部分养成了遇到问题就“百度”的习惯,面对网络上的海量回答,如何权威可信,对于编写者而言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这其中让人欣赏的是,新版《十万个为什么》中有10%的问题只罗列科学界不同说法,不设标准答案,里面最与时俱进的,大概是网络社会“开放式”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阶段,都会造成不同的答案。这无疑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自我”意识,而不仅仅是服从某种权威。

中国小孩到了外国,跳级、拔尖,这样的例子实在听得不少。但过了某个阶段,与小时候的“出类拔萃”相映成趣,不少孩子逐渐显现出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缺陷。看一下我们耳熟能详的儿童读物,兴许可以找到答案。

有一本小学参考书,在大讲一通“对应”概念之后,举出若干事物让孩子们对应划线。令人不解的是,小鸟的对应物居然是“笼子”,并且只有这一个“标准答案”。面对孩子“小鸟不是应该对应森林和蓝天”的疑问,大人应该如何回应?告诉孩子应该服从错误受肯定,还是坚持真理“犯错误”?而偏偏又会遇到这样的老师告诉孩子,“书上怎么写就怎么答!”看看,有不负责任的“权威”教材于前,又有照本宣科的教师于后,怎能不将独立思考的品格和创造力扼杀在摇篮里?

时下常有媒体追问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到底去了哪里。我想,这应该是好好问一问书籍编撰者、老师和父母的问题。新版《十万个为什么》,从第一版当中深刻的“文革”烙印,到如今的开放问答,体现了教育思维的可喜转变,但愿那10%“为什么”的做法,能够推而广之。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