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诈死维权”:消费同情,不是正义支点

“诈死维权”:消费同情,不是正义支点

2013-08-05 00:56:17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 佘宗明 (北京 媒体人)

8月3日下午,在武汉市中山大道,十多名赤膊男子披麻戴孝,用门板抬“尸”并宣称城管打死人了。它引发群众围观和网民声援。岂料没过多久,“死者”耐不住天热,竟又“复活”并趁乱逃跑。经调查,抬“尸”示威,原来系小贩一手策划。

近段时间,频陷暴力执法丑闻,已让城管动辄得咎。在此情境下,“城管打死人”的街头痛诉,也能趁着城管话题发烧的“东风”,迅即聚拢眼球;而抬“尸”抗议,则颇具视觉冲击,悲情一幕,难免引起舆论义愤——看上去,它像是临武瓜农之死的翻版,且有尸为证。

只不过,炎热天气不作美。小贩意欲“装死”,却难耐酷暑,不得不“诈尸”逃逸,让事情一下子“穿帮”。悲剧顿时变闹剧,舆论指斥也矛头急转:从抨击城管执法粗痞化,转为谴责小贩作伪“演戏”,欺骗公众感情。

“诈死维权”,是种表演性抗争手段。涉事小贩这么做,或不乏苦衷:因遭受不公待遇,抗诉遇挫,无奈之下,才祭出“诈死”法子。可即便如此,采取偷奸耍滑的手段,仍有待商榷。

就算小贩的单向申述,都没掺水分,“诈死”的做法也不值得鼓励。策划出闹剧,带人聚众闹事,而非诉诸更优路径,或触犯法律,涉嫌寻衅滋事、扰乱公共秩序。从社会后果上讲,将社会关注度作筹码,不惜使诈作伪,也是在消费公众的同情心,透支社会的信任资源。

而在城管形象蒙垢的语境中,“诈死维权”的误导性,也不言而喻。在真相不明的前提下,它渲染了猫鼠式角色对立,也加剧着公众对城管的固有成见。蓄意营造的紧张对峙氛围,无益于矛盾化解。到头来,假象被戳破,还会将自个推上舆论烤架。

当然,对此闹剧,官方在信息公开上的“反应迟钝”,也难辞过失。网民“误解”,极可能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演绎出舆情危机,遗憾的是,相关部门并无半点信息公开,这无法对接公众的知情需求,还可能助长流言纷飞。

据当地城管局表示,纠纷由头是闹事者占道经营已久,屡次劝阻不悔改。这与小贩的归因指向,有着不小的歧异:两者谁是谁非,也亟需厘清。

“诈死维权”,并不可取。毕竟,消费公众同情心,甚至把它当成“扯线木偶”,绝非正义支点。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