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地方国企实现盈利需“企业家精神”

地方国企实现盈利需“企业家精神”

2013-08-05 00:56:17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孙兴杰 (经济学博士后)

财政部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央企与地方国企的盈利能力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态势,央企上半年利润同比增长18.2%,而地方央企则贡献了10.6%的负增长率,一下子这将国企利润增长率拉回到6.5%的水平。盈利能力下滑与债务高企同时并存,地方国企中潜存着不少“僵尸”企业,这些地方国企占据大量的资产,却没有盈利能力,成为国民经济的“黑洞”,唯有“企业家精神”和企业的本分能够将地方国企的天量资产盘活,并步入盈利的轨道。

目前地方国企所在的行业大幅陷入全行业亏损的困局之中,由此使地方国企盈利同步下滑。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地方国企深受产能过剩的折磨?进一步的问题是,产能过剩的地方国企却在不断增加投资,从而造成一种群体性的非理性,罔顾市场的需求。从银行等金融机构高额举债,又使地方政府和地方经济受到严重拖累。回归市场理性,回到企业的本分,以企业家的“警觉性”才能免于“僵尸企业”的命运。

地方国企主要集中于资源型企业,如煤炭、有色金属、化工、水泥等行业,而这些行业多数被列入国家的振兴行业之中。在2012年之前,这些企业曾经高歌猛进,风光无限,在经济刺激的政策护航之下,产能大量扩张,对于地方国企而言,扩张产能、拿到更多项目是“硬道理”。在地方政府与国企的“个体理性”驱动之下,市场机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最终的结果是受到市场的惩罚。

国家的产业规划是一种政府理性,希望通过资产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实现技术升级换代,这种政策的图景并没有实现,以钢铁为例,大量粗钢过剩,却要大量进口特种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当企业的绩效考核不是来自市场,而是来自政策的时候,企业的领导者会将目光集中于国家政策的红利而非市场的盈利空间。几年前亏损的山东钢铁强势重组盈利较好的日钢,很难看出这种资产重组是市场所为,而在政策主导之下的资产重组,往往是组而不合。

有人认为宏观经济放缓是国企亏损的重要原因。但经济增长放缓才是对企业盈利能力的真正考验,美国在经济增长缓慢期间涌现出了苹果、脸谱等世界级的企业。而地方国企所占据的行业几乎都是传统的资源型高消耗领域,在互联网等创新型企业中几乎没有国企的影子,所以,在经济紧缩的时代,国企就成为负增长的重灾区。经济学家熊彼得认为,经济增长在于创造性破坏。而地方国企却是“破坏性的维系”,借助政策优惠,获得了廉价贷款,却怠于技术创新,国企领导人也缺少市场的敏感度与对新技术的“警觉性”,其去留和收入也没能和企业的兴衰紧密结合。企业的兴衰系于创新意识的制度化,如果一个企业的制度压制创新,那么规模是无法拯救这个企业的,就像诺基亚这样的企业在智能手机时代几乎无力回天。

企业的生命力在于盈利,企业家的本分就是赚钱。地方国企受制于政府经济增长的目标、国资委的监管等多重管制,许多国企负责人的不少精力都用于此,这也是不得不正视的原因。

地方国企所在的行业还是重化工时代的产物,而世界经济新一轮的变革已然开启,如果固步自封,地方国企39万亿的资产几乎无法助力中国经济增长,反倒会成为资产黑洞,潜藏经济危机。所以,尽快激发地方国企的盈利能力,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