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下基层结结巴巴只因“官话思维”

下基层结结巴巴只因“官话思维”

2013-08-06 01:47:19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 赵勇 (江苏 媒体人)

针对干部下基层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新华社做了一个专题报道,其中有一个现象尤其值得关注——一些干部大会小会作报告时口若悬河,但到了基层直面民众时,却结结巴巴开不了口。(8月5日《新京报》)

报道中举了一个例子,很是形象。某厅长下基层调研,在与民众交流时,这位领导在问了“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几个简单问题后,竟不知如何继续交流下去。这位厅长尴尬之余坦承,在机关待久了,跟群众打交道确实少了,有时见了群众,除了寒暄,真不知道该聊些什么。

干部见了民众不知道该聊些什么,说不奇怪也不奇怪。如果一个领导已经习惯了只是照着套路式的报告来念,一旦没了秘书准备的报告,还真可能不知道怎么跟人家交流、跟人家聊什么。这也正是“作报告时口若悬河,下基层时结结巴巴”这一奇异反差的一大原因。

人会受环境的影响,“只会在会场上念报告”,让一些领导与人交流的思路也跟着套路化了。即便离开了会场,脱口而出的也往往是报告上的那些词语,官话套话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就从嘴巴里蹦了出来。我们总在说,要清理文山会海,其实更应该清理的,是官话套话的习惯和思路。事实上,正是有了官话套话的习惯和思路,才会有与官话套话相适应的文山会海。

习惯了官话套话和只念报告,不仅会让一些干部见了民众不知道聊什么,更严重的是让他们的目光停留在套路式的公文和报告上,思维也会跟着僵化,总以为写在公文和报告上的官话套话就是现实。而最真实的民情和民意,往往需要干部自己去直接感受和接触。如果没有与民意的直接接触,拍脑袋工程就会层出不穷,诸如“为什么老百姓不先公布财产”之类的昏话也就会脱口而出。

因此,最根本的原因是,下基层太少,跟群众打交道太少。其实改变“官话思维”不难,现在网络通讯技术这么发达,微信、论坛、微博,哪一个都是鲜活民意最直接的体验场。如果那些干部能从文山会海中抽身,眼睛离开那些套路式的公文和报告,花点时间多下基层,去民间舆论场接触和体验一下,就断然不会面对民众时不知道该聊些什么。在网络时代,即便干部下基层较少,只要有心,抽点时间关注一下网络舆论场,也不失为一个了解民情民意的渠道。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