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鹿包
大约三岁时,我跟我妈在街上碰到一个卖鸡蛋的,我妈问多少钱一个,对方答一毛一,我立刻接口:“一毛二行不行?”
由于我是认真的,立刻笑翻了在场所有人。
那时我之所以这么傻有两个原因:一是刚刚学会说话所以特别喜欢插嘴;二是作为小孩初期总是易受大人的影响的——我妈买菜爱讨价还价。
大学毕业之后我在外租房,开始自己买菜做饭。那时长相显年轻,刚去菜场时,常会被卖菜的阿姨拉住看:“哟,这么小就会买菜做饭啦?”她们把我当成了中学生,觉得我小小年纪就自力更生非常了不起,而因为我买菜不要塑料袋,也往往会受到夸张的表扬:“现在像你这样的人不多了!”这就让我更不好意思还价了,于是带着沾沾自喜之情,大大方方买下菜来。
“去菜场买菜一定要讨价还价”——被我妈深深信奉的买菜定律于是被我抛弃了。我逐渐长成了一个拥有自己独立习惯和嗜好的人。非要归纳起来的话,那就是,不浪费时间和口舌还价,但要留心观察。
村上春树在他的新书总结何谓小说家,就是“以多作观察、少下结论为生的人”。固然我不是小说家,但留心观察和倾听,却是任何身份都必要的一种品质,尤其是一个常常去买菜的专栏作者。
在我心里,菜场真是一个温馨的叫人流连忘返的地方。菜贩们个个生机勃勃,粗率坦荡,时常发生一些有趣的事。
冬天时,在菜场遇到一个卖菜薹和白萝卜的婆婆。她用极有节奏和韵律感的声音对我唱道:“到我家买萝卜哦,我家的萝卜好吃哦,好吃哦。”待我决定买下,她又一边称重一边哼起了歌儿(民歌)。我瞄了她一眼,突然想到,这个人好像我。
夏日傍晚,一个菜贩大姐正在高兴地对另一个说:“晚上回去煮绿豆稀饭咯,可甜可甜了!”咦,她们不是昨天还吵得差点打起来了么?我还以为她们闹翻了。不过,倒是因此有了一个灵感,今晚也煮绿豆稀饭!被这位大姐渲染过的绿豆稀饭,果然吃起来更加清甜。
而每次去菜场也常常期望遇到那些让我高兴的人,比如那家蔬菜总是很新鲜又便宜的大叔,留着滑稽的小胡子,每次都慢条斯理地称好蔬菜然后笑眯眯地递给我;而菜场门口卖红豆包的大叔,文质彬彬又无限热情地跟我说:“我这个红豆包,冰天雪地里吃它都好吃!”
写着写着我又饿了,那么买菜去。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