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堂吉伟德
高考成绩接近二本线,却选择读中职,因为看中三年后的就业前景。今年洪山区应届高中毕业生周程出人意料地放弃了读本科,转而报名了武汉铁路司机学校的地铁司机订单班。(8月6日本报A23版)
弃本科而选择中职,既有理性的因素,也有无奈的选择。
一方面是基于就业压力的倒逼。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再加上签约率注水成为公开秘密,一毕业便失业的情况恐怕比数据显示的更加严重。研究机构麦可思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大学生毕业半年内的平均就业率只有90.2%,而且在就业人群中还有14.0%的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从这则数据我们不难推算出,我国每年将有150万左右大学毕业生陷于就业难的困境当中。
另一方面,技工的短缺使其在就业市场上变得炙手可热。据统计,目前我国技工的供需缺口在2200万人到3300万人之间,高级技工仅占工人总数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40%的比例相差甚远。高级技工缘何比研究生还稀缺?有报道说,有的企业为一些关键的高级技工岗位开出年薪几十万元的高价,但就是招不到,不得不聘请国外高级技工。
第三,本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特质,使其缺乏足够的竞争性。本科教育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学生除了学习一时难以派上用场的理论之外,在实际动手能力上严重偏弱。这样的教育成果,与企业需求相去甚远,也无以对接市场要求。行动能力上的严重不足,使得一些大学生只能选择回炉技校学习技能。
尽管弃本科回炉读中职有一些悲情成分,但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更加理性、更加务实的选择,这种选择也将产生多重正面效应。一是有助于改变“职业教育”的偏见,不再只有“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单向选择,职业教育也会因此而获得社会的“重新发现”。二是有助于提升国内就业者的竞争力。从“济南农民凭电焊手艺获澳洲绿卡”的新闻中不难读出,从业者的职业技能的高下,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在就业市场的竞争性。三是有助于提高国内制造业的能力,为实现真正的制造大国创造条件。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撰文指出,中国并非制造业大国,中国的产品制造业只不过是国际产业链里利润最薄的一环。只有解决了专业技术的人才短缺,并为其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真正的良性循环。
一个社会,只有人才结构多元,才能实现就业渠道的丰富,“人尽其才”方能真正实现。确切的说,我们的人才并不过剩,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国内大学生的总量只占到总人口的近二十五分之一,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三分之一的水平。专家认为,由于供需结构失衡,国内人才配置呈现总量不足却相对过剩,一边是急需人才的岗位招不到人,一边又是大量的学生就不了业。从这一点来说,弃本科回炉读中职不仅是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自我调整的必然结果,其对于教育、就业、观念的改变,同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