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光伏摩擦暂告一段落,下一步企业还需另辟蹊径走高端路线
昨日,中欧光伏“价格承诺”协议正式实施,有效期至2015年年底。至此,中欧双方围绕光伏产业的争端暂时落下帷幕。5日,欧盟对我国94家企业按照价格承诺协议要求,实施对欧盟出口硅片、电池、组件免征反倾销税。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既是对欧出口大户又是抗辩企业的英利、尚德、天合以及阿特斯,将成为最大获利者。积极应诉、积极抗辩、积极承诺的光伏巨头将会免于反倾销关税的制裁。
英利、尚德、天合等成最大赢家
根据欧委会发布的公告,从8月6日起,94家承诺企业按照价格承诺协议要求对欧盟出口硅片、电池、组件可免征反倾销税。未承诺企业对欧盟出口上述产品将被征收47.6%(非承诺的应诉企业)或67.9%(非应诉企业)的反倾销税。该“价格承诺”的有效期至2015年底。价格方面,约每瓦56欧分的最低售价也已基本确定。虽从每瓦来看只增加了约4欧分,但对建设电站的总投资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英利、尚德、天合光能、阿特斯、晶澳等9家是此次的抗辩企业。一家光伏企业内部人士说,去年出口欧盟量多的企业将在配额分配中占优势,英利、尚德、天合以及阿特斯受益最大。
去年,英利光伏组件出货量2.3吉瓦,出口欧盟量占60%,成为行业老大;天合光能光伏组件出货量1.8吉瓦,出口欧盟量占25%;阿特斯出货量1.55吉瓦,出口欧盟量占40%。英利总裁办副主任梁田预测,每瓦0.56欧元的承诺价格过高,中国企业将失去竞争优势。
进军高端市场将是重中之重
收缩的出口市场势必将催生更加激烈的企业间竞争,而在这场“配额争夺”战中,大企业对欧盟的出货量下滑有限,相较而言,小企业的份额可能会被挤占。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中小光伏企业面临的情况更为糟糕。
申银万国行业分析师余文俊表示,小光伏企业由于没有规模优势,生产成本高,很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被淘汰。这并不是件坏事,整个行业将借此进入整合加速期,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的生产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技术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正是国家引导产业发展的目标。
事到如今,中欧双方围绕光伏产业的摩擦也暂时告一段落。如何在“层层阻击”下突破,成为下一步企业必须面对的难题,除了开辟新型市场之外,进军高端市场也将是重中之重。
■分析
后价格承诺时代我国光伏企业面临三大潜在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后价格承诺时代,我国光伏企业还面临着竞争优势削弱、欧洲市场份额下降和定价规则过分僵硬三大潜在风险。
“实行价格承诺,会变相削弱中国光伏组件在全球光伏市场的竞争优势。”英利集团公共关系总监梁田说,日韩、台湾等地生产的光伏组件价格并不受约束,如果我们的价格提高,就会使以价格为判断的一些客户投身到其他厂商去。
赛维LDK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佟兴雪说,近一两年来,欧洲光伏装机量大幅下滑,目前确定的出口年限额约占到欧洲市场的一半以上,但随着欧洲经济的恢复,其光伏市场也会出现较快增长,到时我国光伏产品在欧洲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就可能下降。
业内人士说,受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内光伏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还存在下行可能,如果价格承诺协议的定价规则过分僵硬,没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那么执行价格承诺将意味着我国光伏企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有可能会因为强制执行的高价而被逐出欧盟市场。
本组稿件据新华社、每日经济新闻
新华社图表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