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任然(特约评论员)
7月26日,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启动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即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代之以需要定期考核评定、可上可下的“职级”,这项改革也被形容为给中小学校长脱“官帽”。此前,全国已有广东中山、上海、山东潍坊等多地为中小学校长摘除了“官帽”,但收效甚微。(8月7日《南方都市报》)
关于教育的去行政化,之前大多只听说过大学的去行政化,处于教育链条下端的中小学论之甚少。这概或因为,行政化的等级制决定了,越往上改革目标更明显,难度也更大。但反观各地的中小学职级制试点,比之大学的去行政化坎坷之路,似乎并无优势。新闻中所说改革的主要阻力,在于一部分校长去行政级别之后,待遇降低了,所以改革意愿不足。但这种改革阻力说或只是表层的诊断,改革受阻,收效甚微,更有必要反思下改革理念的问题。
根据现行的做法,所谓的中小学校长去行政化,就是用定期考核的方式取代固定行政级别,依据综合业务能力将校长分为多个级别,并结合聘任制、任期制代替“金字塔形”的行政结构模式。既然取消行政级别降低校长待遇都招致这么大的阻力,那么以聘任制、任期制替换终身制,阻力恐怕就更大,因此要警惕打破“铁饭碗”沦为“纸面上的改革”。这一去行政化的改革——以新的等级制来取代行政级别,本质上目前还看不出超越行政考核模式的端倪。
正如教育专家所言,这样的职级制改革,只“解放”了校长一人,并没有改变学校的归属性质。职级制可能会激发校长对于专业性的追求,但归根结底还是在围绕由政府划定的级别转。而教育去行政化所要达到的目标显然不仅于此,它是代表教育要从行政体系中独立出来,回归到教育规律本身。对照这个目标,就可发现,眼下的职级改革,或难见效,改革阻力过大只是一个方面,理念上的偏差才是关键。一方面,去行政级别之后,校长的待遇以及升迁前途都受影响,另一方面却没换回更多的教育自主权。弄不好,这样一种改革模式,可能是两面不讨好。
简单说,教育的真正去行政化,首先就应该祛除在教育之上的行政管理思维,给予教育更大的自主空间。政府需要扮演的角色只是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和学校办学的合法性问题。而眼下的中小学校长“脱帽”,背后的行政管理思维依然还在。毕竟,在校长之外,教师乃至学校的运转都还是严格运行在行政的轨道之中。
当我们谈论教育去行政化时,我们谈的并非是一个称谓之变,更是理念之变。具体而言,就是用教育规律来指导教育活动,而非行政考核。如果不从理念上言明教育去行政化的目标,那么一切的所谓改革注定行之难远。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的一个比喻,或深刻道出了这种改革的尴尬:“教育独立,这是任何教育改革的前提,如果行政色彩太重肯定会挤压教师的权利空间。举一个例子,从前的唱戏班子,戏怎么唱都是戏班主听角儿的,如果换过来,角儿怎么唱戏都要听戏班主的,这不是拆台吗。”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