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胡榴明
有人问:没有空调的时候,你们武汉人怎么过?当然是扇扇子。
武汉六月,扇子的王国。芭扇也叫芭蕉扇、蒲扇和葵扇,团团的、大大的一整张叶子制成,扇起来风力强劲,最合适消暑。每年夏天,散着清香的蒲扇大批地从广东和福建涌进武汉三镇,街上挑着担子的,街边小店堆着的都在卖,每家每户都要买上一两把。
蒲扇随身的多半是劳力者,三轮车夫、小摊主、街边修鞋工和补胎工,露天作业,高温多汗,扇子插在背后的裤带上,用起来方便;再就是街巷中的老人,一把蒲扇在手,扇风、驱蚊、生炉子时煽火,三者兼顾。我的祖母买回蒲扇,用旧布沿圈滚上一道边,能用上整个夏天。
我们那一代人及我们上一代人,夏天都爱用折纸扇,自以为有点文化。后来读古书才知道,折扇又名撒扇和折叠扇,并不是中国的原产,明永乐年间从朝鲜传过来,民间最先使用者是妓女,后来渐渐被良家妇女效仿,再才成为文人雅士的象征。折扇使用广泛,质量低劣的,武汉随便哪一家小作坊就能批量生产,质量好一点的还是出自杭州。
小时候,夏天带一把廉价的折纸扇上学,学校没有电扇,不想听班主任不厌其烦地说教,课桌底下折扇打开翻来覆去地看,劣质的画看腻了,俗滥的诗也念滥了,后来干脆扔了,另换一把,同样的劣质。
羽毛扇,也有称鹅毛扇,或是毛扇,比蒲扇和纸扇(指价廉的)显得贵气,而且不好保养,一般都是老太太和有点文墨的老先生用。老人认为,羽扇的风柔和温存,适合年老体弱的人。民间还有这样的讲究,刚生小孩的女人一定不得用蒲扇或是其他风力偏强的扇子,一定得使用羽扇,即使是武汉的炎夏,不然可能落下月子里的毛病。于是,羽扇的使用价值,从消暑上升到养生了。
另外还有竹扇,也叫篾扇,样式轻巧,做工细致,价格不贵,用的人也很多,产自湖南。
还有一种很古风的扇子,见过的人很少。小时候,在汉口江汉北路(即梅神夫路)附近一家剃头铺子,见过一种土制风扇——整张水牛皮。我看到的那天,已经用得光亮发黑了,横着,悬挂在房梁上,长长一根绳子栓着。有一个人,坐在屋子的另一头,一下一下用力拉,于是整张牛皮就成了一把超大型号的扇子,在理发店顾客们的头顶上,摇过来晃过去地送风,和电风扇当然不能比,但是在当时,总比什么都没有的强,不然那么热的天谁坐得住?
这种公众场合使用的古老的扇风方式,据朋友说,在《金瓶梅》一类的书中见到过,但是在武汉,一直保留到上世纪50年代末。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