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陈兴杰(财经专栏作者)
词意混淆经常困扰着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比如经济领域被大量使用的战争词汇。听到“经济侵略”这个词,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你死我活。外国商品在中国热销,就有这样的说辞。抵制者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些所谓“侵略”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它有别于暴力、厮杀、强迫的原意。商品“入侵”的前提是:人们愿意用真金白银交换商品。在经济领域竖起民族大旗,号召“保卫民族品牌”的人,其实是偷换概念,把购买描述成沦陷。
文化领域也是这类词语的泛滥区。肯德基、麦当劳在全世界广受欢迎,却被文化界称为垃圾食品,说它“消灭”当地美食文化。在法国、意大利等西方传统美食国家,反对“麦当劳霸权”很容易获得支持。事实上,美国快餐在欧洲受欢迎的程度并不逊于世界其他地区,所谓“麦当劳霸权”只是它能更好更有效率地提供服务。热衷本国文化保护的法国经常谴责好莱坞“文化霸权”,政府为此设立专项基金对国产电影补贴,以维持电影界“生态多样性”。看起来温情脉脉,可真正的霸权并非来自好莱坞,而是法国政府:用权力掠夺民财补贴电影业,还禁止法国人自由观影,这才是真霸道。
商业竞争经常有“价格大战”的说法,这只是比喻。商家是在使尽浑身解数讨好消费者,“价格大战”越惨烈,消费者越能获利。因为落败商家的财富并没有消失,而是发生了转移,转移到成功者手中和更有效率的领域。把激烈的市场行为扣上“恶性竞争”帽子,以此维持表面的和平,殊不知这种和平通常只是管制下的垄断——正如我们常见的从没有竞争更没有“恶性竞争”的行业。
成功的企业家经常被冠以不合适的头衔——商业帝国的主宰、国王,如果他的性格像乔布斯一样专断,还可能被称为独裁者。工业社会以来,资本领域诞生了无数的钢铁大王、汽车帝国、手机版图。用统治者的名号称呼企业家,很难说是赞美。一些人是出于措辞上的偷懒习惯,另一些人则认为企业家握有权力,并对他们加以仇视。如果企业家真有权力,那么他就可以用暴力强迫消费者服从,事实上没人有能力这样做,更没人敢这么做。“商业帝国”也和征服者的版图完全不同:前者是通过自愿的组织生产,源源不断地生产商品,服务和满足客户的需求;后者是靠着征税和奴役才得以维持。“商业帝国”是建立在消费者的选择之上,一旦消费者移情别恋,“帝国”很快就土崩瓦解。
市场不是零和游戏,实现双赢和多赢,才能完成一次完整的交易。只有满脑子零和思维的人,才会在商业领域大量地使用战争词汇,把贸易视为霸权,把竞争视为战争,把就业视为剥削,把选择视为沦陷,把企业家视为掌权者。如果说说而已,最多算是词汇贫乏。如果当真并据此传播,则会影响人们对真实世界的看法。树立正确的观念,应该从消除语言污染开始。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