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爱国,当先爱国人

爱国,当先爱国人

2013-08-09 02:21:22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 本报评论员熊志

对于贵州副省长陈鸣明微博“骂人事件”,黔西南州州委某部副部长陆晴(化名)告诉记者,陈鸣明十分痛恨谩骂中国、中国政府的人。另一位黔西南官员说,陈鸣明所表现的是对国家“朴素的爱”。在陈鸣明看来,爱国是一名政府官员的伦理底线,此次失态骂网友,可能是有人触碰了他的底线。

陈鸣明陷入舆论漩涡,缘起于他转发的一条美国枪击案的微博。有网友回复谈及近期城管事件,陈鸣明争论时,称“有人巴不得祖国天天出事,出事就小题大作……”、“这些人不爱国,是败类、人渣”。即便他随后曾就不当言论致歉,但这种扣帽子式的做派,还是被不少网友揪住不放。

网络上,像陈鸣明这样被扣帽子的行为并不少。尤其涉及争议性议题,站队思维、批判口水化和粗俗化的现象很多。不过陈鸣明言论引发争议,与其身份的公共性密不可分。陈鸣明的微博为实名认证,在副省级官员中,尚属少数。副省长微博上表达“朴素的爱”,这种表达本身就具备公共性。只是问题在于,一方面发声难能可贵,一方面表达上理性欠缺,网络对话在官员身上呈现出某种裂痕。

说“有人触碰了他的底线”,理解起来不难。他的底线,是为对国家“朴素的爱”而设,因而当他觉得网友言论逻辑有违其底线,才愤起论争。这里,陈鸣明至少还是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方法论的错误,将异己声音升至人格高度,让不同观点之间的理性交锋无法展开;二是逻辑的错误,将批评中国等同于不爱国,等同于“巴不得祖国天天出事”。这两个错误,实际上又指向同一个问题:一个官员在爱国这个问题上该怎样对待网络上的异质声音。

陈鸣明的失态,说明他在爱国观上,有狭隘之处,以至于理性辩论的欲望趋弱。这实际上也是不少网络人士的通病。很多人提到爱国,仿佛真理在握,遇到异质声音,一顶帽子扣上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虽然逻辑不自洽,但这种二元思维很有市场,它压迫得人不敢反对,或者因为完全不讲逻辑,反对只能以非理性的谩骂模式进行。

在宏大叙事的语境里,不爱国是危险的。但真正的危险,是爱国观被别人定义,剩下的只能是服从。对国家抱有“朴素的爱”的陈鸣明,在网友触及底线后,不计后果地失态起来。在爆发的这一瞬间,爱国,与爱国人,在其逻辑世界里是割裂的。这种割裂,其实非陈鸣明特有,它代表了网络上一种浮躁的话语逻辑和辩论范式。

只爱国不爱人,当然不屑于与人友好论说。陈鸣明们的问题也许就在于此。本质上,“爱国”却不“爱国人”的狭隘爱国观背后,是对爱国观唯我独尊式的狭隘定义,是过于迷恋这种垄断定义权所形成的话语权。在这个自媒体时代,话语权本身是分散的,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对事物享有了定义权。在爱国这种发言门槛相对较低的问题上,观点之间的竞争,靠垄断式、排他性的话语倾轧,不可能收获认同。从这点来看,爱国上的逻辑之争,与陈鸣明的官员身份关系不大。如果说有关,可能也只是官员身份加深了他对定义权的独占欲。

国家是个集合概念,它由一个个具体的公民组成。只爱国不爱国人,本身是一种虚妄意义的爱国观,拿着这种爱国观套用他人,首先是没有把对方当一个平等的、可以对话的公民,站队思维、扣帽子习惯就在所难免。抱着这种思维,其实不真的懂什么是国家,也不真的懂什么是国民。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