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喻涛(杭州 媒体人)
著名房地产商潘石屹跑美国转了一圈,惊叹美国超市的蔬菜水果都比中国便宜。农业的补贴政策是原因之一。
美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政策,开始于大萧条时期的《农业调整法》。据经合组织的统计,美国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政府的补贴,大农场主的收益更为可观,联邦政府每年补贴农业的总金额超过400亿美元。
美国的补贴模式是,先给农产品设定一个高于市场价的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刺激了农产品的过量种植,过剩的农产品市场价格自然不会高。美国人可以买到便宜的农产品,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之差,由联邦政府补贴给农民。补贴导致美国的农产品过剩,美国政府曾把过剩的农产品买下来,送给非洲一些国家。
同样是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政策,日本却是截然相反的结果。日本的农产品特别贵,比如一个哈密瓜可以卖到100美元,大米的价格大概是国际市场价格的8倍。日本农民收入的六成来自于政府的补贴,日本每年补贴农业的金额高达4万亿日元,超过了农业的总产值。
除了给农业补贴,日本政府还对进口的农产品征收高额的关税,比如对大米的关税竟然达到了490%。高额的进口关税,阻挡了国际农产品对日本农产品的竞争。在日本政府的“不懈努力”下,日本的农产品价格一直维持在高位。农民获益,他们的平均收入是日本人平均收入的两倍。
美国与日本的农业补贴政策,花费的巨额资金都得由纳税人负担。因而,美国人买的农产品价格低,仅仅只是名义价格低而已,羊毛出在羊身上。日本人就更惨,不仅购买的农产品价格惊人,算上巨额的农业补贴花销,实际成本更高。
农业与其他产业并没有区别,其他产业通过市场能繁荣起来,农业也可以。新西兰废除农业补贴政策有良好效果。1984年之前,新西兰农民收入的30%来自政府补贴。这一年,执政的劳工党一次性废除了所有的农业补贴政策,新西兰的农业自此进入了完全的自由竞争状态。到现在,新西兰的农业总产值增加了40%,而只有仅仅1%的农场倒闭。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