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周俊生(资深财经评论家)
国家统计局8月9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7月份CPI同比上涨2.7%,增速与上月持平。由于高温的来临,居民的菜篮子又有点沉重,但总体上来看,这并未对整个物价走势产生大的影响。
但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7月份同比下降2.3%,这已经是连续第17个月的负增长。PPI的低迷表明工业生产景气仍然未能复苏。消费的不足为企业产品提供充足的市场,因此导致产品积压,开工不足。CPI涨幅不大,其实是在PPI涨幅不大的影响之下出现的,单看CPI的表现似乎很好,但把它与PPI放在一起来看,就不是一件太值得高兴的事情,它反映的更多是经济下行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
此次CPI、PPI数据公布以后,市场上又出现了呼吁降低银行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的意见,即货币政策上实行“双降”。银行准备金率是央行调节商业银行可放贷资金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储蓄利息的高低则对于借贷企业的资金成本发生直接的关系。在一些人看来,降准以后,银行就有了更多的贷款头寸,而降息以后,企业也能以较低的成本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因此这两项措施如果能够推出,对于“稳增长”将发生重要的作用。
不能说这种意见完全没有道理。在前几年全球金融危机发作的时候,我国正是通过频繁的降准降息动作,向市场释放了大量流动性,将金融危机的威胁成功地挡在门外。但是,这些由银行释放出来的资金其实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导致大量流动性进入了物资流通市场,直接推高物价,形成了一波严重的通胀危机。虽然GDP实现了“保8”的目标,但增长部分其实被通胀吞噬了。很显然,今天呼吁降准降息,不过是对旧有模式的一种怀恋。
目前资金市场上商业银行的贷款头寸并不紧缺,前一时期闹出的“流动性紧张”只是在银行发行过多的理财产品集中到期兑付时的一种短时间紧张。而在目前的信贷市场上,银行放贷仍然在不断地创新高。央行8月9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6999亿元,同比仍然有1598亿元的增加。资金充沛的现实在近期的房地产市场上也能显示出来,一些大城市土地拍卖市场上出现的新 “地王”,其价位已经将前几年饱受舆论批评的“地王”远远地甩在后面。当然,目前一些民营性质的中小微企业确实面临资金紧缺的困境,但这更多的是国有大银行信贷资源配置失当所造成的,如果这个状况不加改变,只是降准降息,那么,市场上新增加的头寸很可能依然流不到真正需要的部门,反而使通胀威胁再度形成。
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已经在前不久由央行放弃管制,银行可以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来确定贷款利率,再由管理部门来规定贷款利率标准就显得多余。当然,目前存款利率还实行统一管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损了贷款利率放开所应达到的效果。但在利率市场化呼声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实际上银行对存款利率也已经有了一定幅度内的自主权,目前各大银行为了吸储,更倾向于提高储蓄利率,并且有多家地方上的银行已经这样做了。这表明,与前几年频繁地使用降准降息手段来刺激经济的环境相比,我国货币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货币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的杠杆作用正在淡化,推动经济“稳增长”,已没有必要继续依赖于货币政策。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