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自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国产奶粉品牌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损毁殆尽,而洋奶粉凭借高质量和此前积累的品牌效应,几年间大幅提升了市场占有率,占到了国内奶粉销售总量的半壁江山。2008年到2013年,是洋奶粉在中国的“黄金五年”。
AC尼尔森此前公布的《2012年全年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销售婴幼儿奶粉385.18亿元,其中,美赞臣、多美滋、惠氏及雅培四大洋奶粉品牌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2.3%、11.7%、11%和7.7%,合计占据中国婴幼儿奶粉近半市场。
在销量不断上涨的同时,洋奶粉还在轮番涨价。这在2012年尤为突出,多家洋品牌奶粉在这一年之内,以成本上升、配方调整或改换包装等理由,轮番多次上调产品价格。
就在洋奶粉们“肆意淘金”之际,发改委开始盯上了这些企业。作为国产超高端奶粉品牌,合生元在6月底接受发改委反垄断调查,而后,更多遭调查的高端奶粉品牌浮出水面。
8月7日,发改委宣布合生元等6家乳粉企业因违反反垄断法,共被罚约6.7亿元,这是我国反垄断史上开出的最大罚单。惠氏、贝因美、明治等3家企业因配合调查、提供重要证据,并积极主动整改而被免除处罚。
不仅如此,洋奶粉的质量问题也逐步浮现。近年,美赞臣、雀巢等一线洋品牌奶粉曾多次被曝出金属污染、碘超标等事件;雅培、多美滋等知名洋奶粉也曾经陷入“虫子门”,加之恒天然此次的“毒奶粉”事件,洋奶粉在中国的质量危机越来越严重。
自三聚氰胺事件后,国产奶粉便陷入质量安全的泥潭,给进口奶粉创造了机遇。但是今年以来,国外乳制品企业相继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其中恒天然公司就先后两次曝出质量安全问题。洋奶粉“涉毒”危机,能否成为国产奶粉重新翻身的机会?国产奶粉翻身的关键点再哪里?
国产奶粉加速调整迎机遇
在洋奶粉遭遇麻烦之时,国内乳业则试图走出低谷。
6月初,一场由工信部推动的中国奶粉企业的收购重组拉开帷幕。《提高乳粉质量水平提振社会消费信心行动方案》提出建设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行婴幼儿配方乳粉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管理模式、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等措施,同时两年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大型集团。
不久前,蒙牛发布公告披露,以124亿港币(约合人民币99亿元)的价格收购奶粉企业雅士利。这一笔中国乳业史上最大的一次并购案例,也拉开了中国乳业新一轮的整合大潮。
恒天然污染事件发生后,国内奶制品上市企业股价明显走高。8月5日西部牧业开盘就封在涨停板,皇氏乳业盘中一度涨停,最终涨幅超过7%,三元股份和伊利股份的涨幅都超过3%。
市场分析人士称,消费者对奶粉安全问题极为敏感,肉毒杆菌事件和二聚氰胺事件的影响相继出现,消费者认识到洋奶粉并不一定安全,在产品选择上更加理性。此外,国家不断加强奶粉行业的监管措施也有助于消费者恢复对国产奶粉的信心。
东莞证券研究员李一凡表示,近期国家针对奶粉行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有助于重塑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随着国家加强对外资奶粉品牌的限制和管理,以及对小企业的清理,为国内龙头乳业的并购重组留出较大的空间,有助于其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现在国产奶粉是时候重新崛起了。
洋奶粉危机的出现,虽然让国产奶粉产生了一些利好。但业内人士认为短期内,国内奶企尚难撼动洋奶粉的地位。
“在短时间之内,政府的各种政策和‘毒奶粉’的事件肯定会对洋品牌在国内的销售造成影响。”知名乳业专家王丁棉在坦言,“但这一系列的事件并没有对洋奶粉造成根本上的动摇,国内奶粉市场的格局也不会因此发生较大的改变,未来的三年至五年间,洋奶粉在中国的市场还将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因此,国内奶粉企业要想翻身,一定要抓住机遇,继续提高产品的质量,重建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在遇到问题时,能拿出坦城的态度解决问题,才能重新获消费者的青睐,也是促使国产奶粉翻身的唯一途径。
国内奶企应抓住机遇
提高质量重建信任
■观点
中消协:
问题奶企不得设召回门槛
“召回企业不得随意设置召回门槛,应最大限度地方便消费者。”昨天上午,中消协发表对恒天然乳粉受污染事件的意见。中消协表示,对于正在实施问题产品召回的恒天然、多美滋、娃哈哈、可口可乐、雅培等企业,将与消费者一同进行监督。召回企业应通过广泛、有效、明确的告知方式,向消费者告知召回产品的批号、召回的途径、联络方式、赔偿标准等,不得随意设置召回门槛,保证最大限度地方便消费者解决问题产品的召回。
8月5日,新西兰恒天然集团首席执行官西奥·史毕根斯现身北京。紧急从欧洲赶来,他的主要任务是“扑灭”恒天然问题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烧的一把大火”。
但是在一个多小时的说明会上,恒天然方面多次强调企业的公众责任,强调肉毒杆菌在超高温和酸性环境下会被杀灭,但始终没有任何一句话与“赔偿”二字沾边。
根据2009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其第96条第一款规定:“违反本法规定,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第二款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但在法律人士看来,目前想要向上述企业要求赔偿并不容易。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游云庭律师表示,消费者发生问题,最大的损失是身体健康受损,产品价款十倍的赔偿金即便支付也是杯水车薪。法院会判赔消费者相应的损失,也会给予较低的精神损失赔偿,但总体比较保守,而且实践中,很多间接损失无法举证。
“毒奶粉”事后
消费者索赔有难度
■索赔
■专家
中国乳企可以索赔
针对消费者索赔难的问题,相关专家表示,国内奶企可向恒天然公司索取赔偿。
“签订合同的时候要求产品是安全和合格的,现在出了问题,责任完全在恒天然。既然恒天然已经承认其产品有质量缺陷,中国进口乳企就有权利按照合同约定向恒天然主张权利和索赔。”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表示,如果消费者向中国乳企要求赔偿,中国乳企可以向恒天然追偿,因为它是始作俑者。
据新华社、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济时报
洋奶粉国产奶粉孰优孰劣,关键是哪种奶粉能真正将“质量”融入企业生命,能真正让消费者放心和安心。
——评论人士安恒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