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李晓亮
中国有个诡异观念,根深蒂固:动画片,只是少儿片,甚至幼儿片。只有小孩才看动漫,看动漫的也只能是小孩。
这恐怕是国产动漫长期充斥大量质量粗劣的低幼制品的原因。一方面,真正骨子里热爱动漫的成人市场,长期得不到满足,几乎没有适合各年龄段观众观看的动画片;另一方面,在没有分级制度的公共电视平台,某些稍具野心的动画作品,又可能踩各种线,惹漫天争议,还未崛起,就面临铩羽折戟。
比如,最近又有家长反映,孩子模仿国产动画片《熊出没》主人公说话,满嘴脏话。家长担心孩子模仿暴力行为,呼吁停止播放含暴力、不文明画面的动画片。
这片以前我没有关注,有次一位朋友推荐说算国产动画中比较好的了,看过点儿片段,没发现什么出格的内容。新闻列举的“可恶”、“去你的”、“去死吧”、“见鬼”、“臭狗熊”、“笨蛋”等,也没看出有多脏。我想就算在家逗弄小孩时,无实际意义,仅表亲近的嗔怪嬉闹用词,都可能比这“脏”吧?
孩子不可能成长在真空,日常中耳濡目染,听到脏话也是在所难免。若每个家长以管制心态自居,动辄举报投诉,痛下杀手,那也只能悲哀承认,活该咱孩子看不到优质影视作品。
类似这种投诉,年年有,因“血腥”《虹猫蓝兔》曾被紧急叫停。甚至在素有低幼弱智界良心之称的《喜羊羊》里,也被投诉过“烤全羊”。但是你看《猫和老鼠》,和众多迪士尼动画,不少卡通形象们按某些家长的审片底线,他们过的都是“刀尖舔血”的日子,可为何全世界孩子看了也都是只知傻乐,但觉开心搞笑,而不会真把一只猫一只狗塞进炮筒?若真有人这么做,就不是动画片的问题,而是自身智商堪忧了。
上述投诉中,要求禁播的理由竟有“担忧孩子学方言”,这更是赤裸裸的地域和文化歧视。这样的价值观,我以为比所谓粗口动画可怕N倍。若家长和动画制作方,一直以“保姆心态”对待作品,出台再多国产片保护扶植政策,都是白搭。
好在这两年国产动画并非死水一潭,在A(ACFUN)站、B(Bilibili)站、有妖气等专业网站,都活跃着大量动漫从业者和拥趸。其中的佼佼者,前几年有聚焦现实的独立动画电影《刺痛我》;有国内公映的两部口碑超赞的《魁拔》;有从漫画到动画直至剧场版都吸引超高人气的《十万个冷笑话》;也有酝酿十年,创作五年,虽至今难产,却仍承载了国产动画电影惊艳世界之最大希冀的《大鱼·海棠》。
值得一提的是,后两部电影在众筹网站“点名时间”都已经或即将完成众筹程序。所谓众筹模式即大众筹资,是指用团购加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大·海》作者梁旋理解的众筹,并不是“等价交换”的集资,而是“检验真心的标准”,代表着出款人对中国动画的信心和希望。
中国元素的《花木兰》、《功夫熊猫》可以享誉世界,相信本土原创的动画,也迟早能走出国门征服老外。至少不会让孩子天天在无益智力的“喜羊羊美羊羊……”的旋律中耽溺太久。《进击的巨人》今年很火,“进击的中国动画”,也早晚会火,对此,我深信不疑。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