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 特约评论员 于立生
日前,重庆市江北区召开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环节,多了一个程序,就是上百名群众代表,与区人大代表一道,同步监督评价政府工作。在该区,新任命职能部门“一把手”,也需经群众“面试”。去年3月,24位群众代表就与35位区人大代表、20多位常委会组成人员一道,“面试”了30位区政府部门拟任行政“一把手”。在经过了供职陈述、群众“考核”的两关之后,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拟任人员进行了无记名投票表决。30个拟任命干部全部通过任命。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44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提名,决定本级人民政府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任、科长的任免……”,江北区政府职能部门“一把手”的产生,在法律规定的尺度范围之内,加设了群众代表“面试”的民意测评环节,不失为一项制度创新。
区人大代表作为民意代表,囿于精力等因素,在民意反映上,也难免会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时候,挂一漏万的地方。群众代表“面试”、考评机制的引入,把群众代表请到会场之上,则作为一项有益补充,能起到拾漏补缺作用,使得二者相得益彰。从而,无论是对政府工作的监督评价,还是对现实民生问题意见、建议的提出,都能够更加丰富,大大拓展了涉及面。
其二,把群众代表邀请到会场之上,直接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评价,或者“面试”拟任职能部门一把手,是直来直去的当面“交锋”。目前,该区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是采取的“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群众”三级联动,无缝对接。而把群众代表邀请到会场之上,更是对此制度的强化。除了在民意反馈上起到拾漏补缺的作用,还可以规避掉三级联动机制由于环节多而可能存在的信息扭曲、失真问题,不啻是打了个“制度补丁”。
更重要处还在于,该区人大常委会会议模式的创新,会议平台对群众代表的容纳,使得信息趋于公开、透明,也大大强化了官民之间的互动性。譬如据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渝平说:“要是在过去,政府职能部门实在办不下来……会另辟蹊径打打人情牌,搞定提出建议的人大代表”;但是现在呢,在群众代表众目睽睽之下,甚至新闻媒体也介入的情况下,“想靠情感公关,也没用”,回旋空间都给挤压掉了。相关职能部门也就只有把来自多方——而非某单个人大代表的压力,实实在在转化为解决现实民生问题的动力。存在什么民生问题,群众代表要提意见、建议;相关职能部门要“面对面”地或者限期地给出反馈,要去着手解决;解决得如何,政府工作究竟做得怎么样,群众代表再来介入监督评价……“短兵相接”,环环相扣。甚而至于,职能部门“一把手”,在拟任之初就要接受群众代表“面试”,将有什么施政措施之类,必然有所陈述……当然,到了“交卷”时,也须再过群众代表“考试关”。
不过,群众代表的产生方法和流程,是否公开、科学,是否能够代表多元化的利益主体,目前不得而知。该区代表联系群众制度,采用“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群众”三级联动,群众代表和人大代表间的区别,不甚明朗,“民情联络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也不甚清晰。此外,需建立群众代表的退出机制,并正常运行和逐步完善,从而保障该项制度创新的活力,并最终切实保证这项创新能落到实处。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