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位于洪山化工新城的武汉乙烯厂区里,操作工采出高标号苯产品。本报记者 傅坚 通讯员 桂永志 付松 摄
长江商报消息 创造10万就业岗位,生活因此改变
每一天,都有无数人涌入这个飞快旋转的城市——带着他们的宏伟蓝图,或者肥皂泡般的梦想。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带来的是,延伸出的数以千计的产业,带动的千亿产值,创造的10万个就业岗位。
随之而来的,是有关武汉的产业格局、高校的思维以及10万从业人员的“小时代”之变。
■格局之变
武汉乙烯引来韩国化工老大
中石化与SK集团合资公司将落户武汉
80万吨乙烯项目改变的不仅仅是武汉,还有我国的石化产业格局。
今年6月28日,中国石化与韩国SK集团在北京签署武汉乙烯项目合资经营合同。合资公司得到中国商务部批准后即可正式成立,预计最快今年下半年可投入商业运营。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天普此前在武汉表示,合资事宜已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准,合资公司注册地拟选在武汉。
据悉,除中东国家外,SK集团是唯一进军中国乙烯领域的外国企业。中石化相关负责人透露,武汉乙烯项目是中韩1992年建交后,两国企业在石化领域规模最大的一次合作。
据了解,SK集团是韩国三大企业集团之一,主业为能源化工、信息通信。在韩国能源化工领域,SK市场占有率为38%,位居第一。
武汉石化有关人士介绍,早在2008年,中石化已与SK集团就武汉乙烯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双方经过反复磋商,选定在韩国总统访华期间签订正式合同,表示对这一项目高度重视。
据武汉石化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合作属于双赢,SK立志通过建立合资法人在中国确保石化生产基地,并以此为立足点加速进军全球市场。
记者了解到,本次武汉项目的合同是中国石化与SK集团共同推进的三大项目最后一个项目,两家公司已于2004年在上海设立溶剂工厂,今年又在重庆签署年产20万吨BDO(1,4—丁二醇)合资合同,共同投资建设一套世界级规模的BDO装置。
■思维之变
高校参与项目研究和开发
武汉乙烯推动我省高校自主创新
“这项工程如果开工,将会给学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昨日,得知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即将投产,武汉工程大学科技处服务化工新区办公室副主任袁军教授兴奋地介绍,随着高校参与乙烯项目研究和开发,其自主创新能力也会获得很大提高。
成立乙烯服务办公室
化工及相关学科是武汉工程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已有40余年的历史。 袁军介绍,学校每年培养3000多名化工类本科生和研究生。目前,该校已经有一批本科生、研究生在武汉化工新区工作。
据了解,早在2006年,武汉工程大学就成立了“服务乙烯工程办公室”。袁军介绍,“服务乙烯办公室”成立后,围绕着80万吨乙烯工程化工园区建设,该校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在现代分离技术、绿色催化技术、精细专用化学品、功能配合物等领域形成了优势和特色,取得了丰硕成果。
比如,该校沈喜洲教授研究的“润滑油基础油脱氮精制成套技术及其应用”解决了润滑油制备难题,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技术在荆门石化等多家炼油企业推广应用,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以数十亿计。
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武汉高校众多,科研力量雄厚,但是由于华中地区资源很少,缺乏原材料,科研成果难以转化成生产力。”袁军说,乙烯开工后,可以通过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从而推动武汉经济的发展。
袁军称,随着高校参与乙烯项目研究和开发,其自主创新能力也会获得很大的提高。同时,拥有了乙烯,就意味着拥有了以前没有的很多原材料,“现在很多汽车零部件使用的都是高端的塑料材料,如果我们自己可以提供这些零部件,就可以减少很多中间环节,对汽车企业来说,运输成本就可以大大降低。”
■生活之变
“乙烯一天天建设
我的人生一天天圆满”
去年刚刚结婚的朱红和丈夫陈翔,均是2010年从大庆石化调入武汉乙烯的员工,两人结婚后,朱红很快怀孕了。
“我去年8月份生小孩时,因为工作忙,老公仅在家里照顾了两天,就去上班了。”朱红说,丈夫从去年开始,每月只能休息一天,今年“五一”之后更是没有休了,自己工作也忙,小孩六个月大时就被送到奶奶家去了。
“孩子没能多喝点母乳,我很内疚。我现在就盼望着乙烯投产并且运转正常,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孩子接回来了。”朱红说,随着乙烯的建设,自己也经历从女孩到人妻再到人母的过程,“乙烯在一天天建设,我的人生也在一天天圆满。”
■记者手记
与个人命运相关的
才足够鲜活
半月前,我对乙烯一无所知:它究竟是什么?与我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搜索资料得知,乙烯被称为“石化工业之母”,可以生产聚乙烯、二氯乙烷、乙苯和醋酸乙烯酯等。这些化工原料,将被制造成衣服、塑料杯、车胎、电脑、电视机等等。
然而,这仍非武汉人心心念念30年,争建乙烯的关键。采访中我了解到,通过乙烯这种生产原料,可以延伸出数以千计的产业,带动千亿产值,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那么,产业又是什么?
57岁的杨鸣胜是第一批到达化工新城的员工。2011年4月,他被调到乙烯液体码头工作,彼时,这座庞大的化工王国,还是一片一眼望不到头的工地。如今终于即将投产,在被问到有何感受时,杨鸣胜一脸自豪地说出“感动”二字,眼里还闪着泪光。
那一瞬,我被这位3年后即将退休的老石化工人深深感动。产业太空泛,与这10万人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的,才足够鲜活。
本版稿件 本报记者 田立平 蔡方良 马秀佳 通讯员 陈汉华 张燕 实习生 韩琛媛 张衡雨 吕诗洁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