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堂吉伟德(职员)
8月8日,郑东新区的郑州图书馆新馆开始试运行,可不断有读者反映,原本安静的图书馆时常被孩子们骚扰。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图书馆确实有点像少年宫,孩子们“喧宾夺主”,读者受干扰,图书馆也不堪重负。(8月12日《大河报》)
图书馆成为“游乐场”,似乎是国内图书馆面临的共同状况,“恍如置身游乐场”也成了媒体关注的共同特点,让“熊孩子”们出去,免受干扰具有更多的“正当性”,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了郑州图书馆新馆“不再接待14岁以下孩子入馆”的新规定。
孩子们很“熊”很“吵”,但图书馆却不能太“狠”太“懒”。顽皮是孩子的天性,不能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固然不对,但责任却不全在孩子,也不能成为其权利被剥夺的理由。首先,在阅读权上孩子同成人一样平等,应受到尊重和保护,因而其有自由进入图书馆的权利。同时,出于对未成年人自尊保护的角度出发,给予排斥对他们将会造成伤害。
博尔赫斯说过,“我一直认为,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样子。”事实证明,接受过书籍洗礼和熏陶的孩子,更懂得“知耻明礼”,才会在不断的学习和感染中,实现人格的塑造。图书馆需要多元化的读者,更应该有为孩子提供阅读场所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据调查,中国每年出版图书30万种,但平均到每个人的身上,我们的购书量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阅读量上,中国人均的年阅读量是5本左右,而韩国是11本,日本是40本。面对“国人不读书”的现实问题,可能让已经形成固定习惯的成年人再改变不读书的习惯,有很大的难度了,但从我们的孩子抓起的话,相对难度较少,而且也应该有这种意识。所以,培养孩子的读书趣味,图书馆应当是“开门揖客”,而不是“关门拒客”。
再看图书馆的功能本质,拒绝“熊孩子”也与其本应越发成熟的功能,是格格不入的。时代变了,图书馆的功能也正在变化,扮演阅读指引者的角色是图书馆的立身之本。国外的图书馆,正千方百计引导孩子阅读,加拿大温哥华图书馆馆长苏叶慈说:“图书馆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觉得有趣,乐意来。”因而他们对图书馆进行了大胆的改造,使之变成了真正的儿童乐园,能让孩子在玩乐之中去享受阅读,在阅读之中得到快乐。相比较而言,国内图书馆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虽然一些图书馆实现了功能分区,单独设立了儿童阅读专区,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还不够。
其实,在中国当下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构架中,人们在“望子成龙”的意识引导下,会想办法让孩子好好阅读,家长在解决孩子阅读问题时,也会带动他们的阅读欲,而这,或许是“国人不读书”现状的破解之道。
总之,读者是图书馆的生命之源,其中自然也包括这些孩子。尽管孩子可能成为“熊孩子”,但我们的图书馆却不能成为“灰太狼”,将孩子视为负担和累赘。相反,应当把他们视为可爱的“喜羊羊”,有条件的改善硬件,进行图书馆的功能分区;没条件的情况下,即便是混合阅读,也应当做好秩序引导和维持的作用,而不是拒之门外,用粗暴的方式去图方便快捷。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