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杨朝清
5岁小男生一顿饭可以轻松喝下两瓶啤酒,如此“成绩”离不开爸爸的“栽培”。原来,赵先生在湖北武汉市做生意,经常会有酒桌应酬,有时他也会带上儿子,想从小训练一下。(8月14日《武汉晨报》)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无酒不成席”成为社会约定俗成、彼此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为了帮助孩子提前适应社会交际,一些用心良苦的家长开始“未雨绸缪”,利用酒桌应酬、春节“流水席”等机会,提前给孩子学习和锻炼。
确实,几乎每个孩子都承载着一个家庭梦想。社会阶层生存状态的鲜明反差,让人人皆“争上游”,渴望成功的竞争心炽盛。为了帮助孩子实现“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焦虑的父母不断鞭策和激励孩子,让孩子们提早学会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他们煞费苦心地为孩子穿针引线、铺路搭桥,总是希望孩子将来用最小的成本来获取最大的收益,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
然而,在工具理性和实用价值观的驱使下,父母对子女的社会化教育,很容易误入歧途,走进“过度社会化”的窠臼,从根本上扭转人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一些“过度社会化”,看似稀缺和新奇,其实是畸形教育下,对小娃娃们的戕害。
就算如赵先生所坚持的,喝酒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和交际手段,“早晚都要学”。可是,即使是要适应“酒席文化”,也没有必要“从娃娃抓起”,待孩子成年之后,如果还愿意学,父亲再来进行“喝酒训练”也不迟。更何况,喝酒不是,也不该是一件值得提倡,甚至去激励和支持的行为。其危害从喝酒伤身,以及酒驾造成的事故等足以证明。
只是,当下的风气太不好了,在大人世界里流窜的恶习和坏风气,也逐渐向孩子们浸淫。要是大人们还想清醒,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被毒害的话,就应该想想鲁迅的“救救孩子”,放下残害小娃儿们的“武器”吧,“喝酒从娃娃抓起”,着实很害人。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