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王聃
“将把全部移民名单刻上纪念碑”——日前,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于幼军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我们准备搞一个移民纪念碑,为移民立碑,全部移民的名单刻在花岗石上。”
为南水北调中的移民树碑立传,类似的想法并非首次提出,此前早有众多提议者。在我看来,最令人动容的,还是于幼军对立碑理由的阐述:“为移民立碑,全部移民的名单刻在花岗石上,就像越战后,美国把所有越战阵亡的士兵名字都留下来一样。”将南水北调中的移民当作“牺牲者”或是“无私奉献者”,传递出一种指向集体的温情与敬意,是对历史真相和长度的还原。
论及南水北调工程,最常说起的是它巨大的调水规模,是建成后堪称历史性的水资源补充意义,抑或是高配置、强力度的工程推进。但倘若从南水北调中的移民视角出发,则会有特殊的观感。翻开报告文学《南水北调大移民——河南卷》,其开篇就是“祖,宗之血脉;国,民之根本,故而长天当歌”。从人类迁徙的意义而言,每次具体的迁徙,也许不一定都如美国西部大开发一样洒满血泪,但南水北调中的移民无疑要承担与付出更多。故乡沉没于水下只是目及的一面,需要重新开始规划的人生才是更大的痛楚。
为移民立碑,正是对“有长度的历史”的还原。对于历史的叙事,我们容易陷入宏大视角的得失评价,而忽略了对民间记忆的记录。当然,移民问题并非已被忽略和淡忘,国家做出过巨大努力,但政策性的关怀或不足以完全彰显出这个群体的奉献,若用一连串数字记录他们,则是对个体价值的遮蔽。
有“人”与“细节”的历史才会有血有肉,而所谓大迁徙,也只能是“个人”的公共叙事。为移民立一方纪念碑,它至少会让曾经隐藏在南水北调宏大叙事背后的当事者的面目清晰起来,也会成为一种提醒:南水北调工程固然有现实价值,但最重要的仍是它再次检验出了民众的价值观,那就是顾全大局、敢于承担。让早已成为符号的移民以一个个真实的名字呈现,就是在重申南水北调工程只能是由“每个人”的自我牺牲所造就的集合体。
在南水北调工程进行数十载后,终于有了官方“将为移民立纪念碑”的声音传来,它令人鼓舞,因为它是时间推进的逻辑,也是对历史和个体的再认识。在将来的纪念碑上,碑文不妨这样写下:移民者,以及移民者曾经历的一切,是南水北调工程中永远无法抹去的公共记忆。你们就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书写者。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