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且慢为局长的公交体验叫好

且慢为局长的公交体验叫好

2013-08-16 02:24:48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 志灵(北京 职员)

今夏高温天,市民乘坐没有空调的公交车可谓是备受煎熬。8月13日下午,苏州市交通局局长邵建林就亲身体验了一把“蒸笼车”——没有空调的108路。交通局长的亲身体验果然效果明显,因为,按照原定目标,到2015年夏季,公交空调车运营服务将在苏州市区范围实现全覆盖。但是,交通局长一体验,带来了目标进度的提速,据悉,交通局长承诺让“蒸笼车”提前一年更换结束。(8月15日《扬子晚报》)

对于这样的“换位体验”,不少网友大呼给力。就行为本身来说,的确值得称道,它表明一些官员放下了高高在上的身段,更重要的是给民众带来了实在的政策益处。

不过,假如交通局长没有亲身体验,那么,苏州市公交系统的非空调车更换工作,还会按部就班地到2015年才能完结。而交通局长的一次亲身体验和一句承诺,就能让整个计划提前1年完成,还是让人感觉到匪夷所思。

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原定的计划很科学,也符合客观实际,可是由于局长亲身体验后,感受到民生的艰难,因此下定决心再难也要提前实现目标。另一种可能是,原定的计划并不科学,早就具备了早日提前实现的可能性,可是由于计划制定者没有切身之痛,并不急于提前实现,这种状况要等到出现局长体验后才能改变。

不管是哪种可能性,说明的都是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在我们的行政决策体系中,局长拥有太大的决策自由裁量权,其个人的认知就可以轻易改变一个系统性规划的进程。当局长可以不经过任何程序就可以改变一个具有法定效力的规划时,今天可以让规划提前1年,那么明天就可以让规划滞后1年。如此一来,决策还有什么稳定性可言?

无疑,相比尸位素餐的官员,苏州市交通局长亲身体验民情,行为本身值得称道。但个案代替不了普遍,理智不能被感情蒙蔽。对民意的回应、对决策科学性的保障,从来都不能建立在小概率的体验事件上,它需要的是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约束程序作保证。否则,今天喜上眉梢,明天可能就会潸然泪下。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