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百年“葡萄王”孕育5000万产业

百年“葡萄王”孕育5000万产业

2013-08-17 02:51:24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恩施建始县花坪镇建30公里“葡萄长廊”,带动当地居民收入10年翻10倍

编者按

1983年,全国最“年轻”的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成为我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这里生态环境优美,享有“天然氧吧”、“动植物基因库”等美誉。今年,恩施已建州30周年,30年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实现了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贫穷走向温饱并逐步迈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连日来,本报特派记者走进恩施,探访恩施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成就。

本报讯(特派记者 周舜尧)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花坪镇的刘家山上,生长着一棵年逾百年的“葡萄王”,在发展生态游打通公路后,“葡萄王”和它的“子民”们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成倍增长的收入。

“葡萄王”年逾百年仍挂果

海拔1200米的花坪镇,年平均气温仅12℃,是典型高山镇,本不产出葡萄。清末民初,一位比利时传教士在当地传教,带来了葡萄种,当地居民们纷纷讨要到自己家栽种。

花坪镇村坊村刘家山上现在还存有两株年逾百年的葡萄,分别属于73岁的刘必显、67岁的刘必中兄弟俩,这两棵葡萄树,是他们的爷爷在教私塾时,从比利时传教士那里要来种苗栽种的。其中,刘必中老人家的百岁葡萄树,被称为“中国关口葡萄王”。

两棵葡萄树虽然年逾百年,但现今仍挂果,果肉甘甜,价格也较附近普通葡萄树产出果实的价格高一倍。

收入10年翻10倍

现在,花坪镇已有30公里长的“葡萄长廊”,种植面积达5000亩,年产值5000多万元,分布村坊村、长槽村等4个村,其中以在古“关口”地区的村坊村为主,这里的葡萄也被称为“关口葡萄”。“葡萄长廊”里的葡萄,除了少数后来引进的品种,基本是百年前“葡萄王”不断繁育的后代。

去年,依靠种葡萄,村坊村村民人均收入突破一万元,而在10年前,仅为1000多元。“我们正招商引资,拓展葡萄产业链。”花坪镇人大专职副主席李放军介绍,目前市面上卖的“关口葡萄汁”还是用关口葡萄运到宜昌加工而成,目前,花坪镇正着手在当地引入葡萄汁、葡萄酒等下游产业生产企业,进一步拓宽村民致富的渠道。

今年计划接待游客2500万

去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旅游综合收入119.55亿元,占GDP比重就超过了18%。自治州旅游委介绍,今年该自治州将推动腾龙洞、大峡谷、平坝营景区创建国家地质公园和5A级景区工作,推动10个4A以上景区扩大换乘中心、游客中心、停车场,争取全年接待游客2550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8亿元。

昨日,刘必中(左)和他的兄长刘必显,与他们的百岁葡萄树。本报记者 王筝 摄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