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 燕农(河北 教师)
今年10月起,北京和江苏将试行药店销售奶粉,北京将有20家药店设奶粉专柜。在今年6月份九部委联合发布的相关意见中,就明确提出“下一步将实行婴幼儿配方乳粉专柜专区销售,试行药店专柜销售”。有关方面透露,从2013年到2015年两年半时间内,将初步完成奶粉进药店发展的三个阶段。(8月18日《法制晚报》)
奶粉进药店销售行不行?答案是肯定的。药品流通渠道中有着严苛的质量检测系统,药店系统被认为是管理最严、质量与安全最有保障的地方。在法国等欧洲国家,婴幼儿奶粉均在药店销售,超市销售奶粉需要通过药店渠道进货。所以,奶粉进药店销售,也算作是一种“国际范儿”。
但我们的奶粉问题主要不在销售领域。从奶农到奶企的生产环节,从奶企到超市、母婴店和网络的流通环节,超市、母婴店和网络的销售环节,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政府有关部门监管环节——这四个关键环节中,到底哪个是奶粉的“病灶”环节,似乎不言自明。毋庸讳言,生产环节和监管环节的问题,才是根本所在。
如果不解决目前奶粉生产环节和监管环节的种种问题,奶粉进药店销售,最大的效用不过是让消费者看着放心,类似于心理安慰而已。事实上,药店的管理再严,质量检测系统再完善,在奶粉国标现状下,也很难根本扭转奶粉质量安全。譬如,日前多美滋就“多美滋添加问题乳粉105吨、召回726吨的添加比例的质疑”作出回应,这多出来的600吨添加,“成分在产品配料表上都有体现,符合国标要求”。这种情况,让药店又如何是好?
药店也不是完全洁净之地。去年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第一季度广东药品质量公告显示,第一季度全省共完成药品抽检736个品种、2577批次,其中88个品种215批次不合格,不合格项目涉及假冒、细菌数不合格、可见异物、装量差异等。药店对证照齐全、有着合法身份的毒胶囊无可奈何,同样会对类似的问题奶粉束手无策。
药店注定不能“包治百病”,奶粉进药店也不可能“药到病除”。即使将食用油、大米、生姜等都纳入到药店专柜销售,恐怕也根除不了“地沟油”、“镉大米”和“毒生姜”问题。破解奶粉信任危机,治标之策可以进药店销售,但治本之计必须向生产环节要质量,向监管环节要安全。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