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邓新华(北京 媒体人)
郭敬明的电影《小时代》出来,网络上议论纷纷。很多人攻击郭敬明,说他不深刻、很肤浅,是“这个时代的恶趣味”。我不想对《小时代》够不够深刻作评价。但是有关“深刻”的讨论,让我想起一次对话。
在金雁教授《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读书会上,金雁教授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俄国知识分子的作品非常深刻。我提了一个问题:这些知识分子是反市场经济的,尽管他们不是前苏联计划经济的直接设计者,但是他们的宣传、鼓动,促成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最终形成。也许他们的思想是深刻的,但却未必是正确的;但如果他们不是正确的,那么,他们的深刻体现在什么方面?金雁教授的回答是:他们对很多问题进行了非常有深度的思考,因此很深刻。
当康德告诉你,他很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也许你会觉得他在讲深刻的哲学;但当牛顿用万有引力定律给你解释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你大概会觉得这不过是物理学,你很难觉得他深刻,尽管他是对的。有时候,对因果关系的模糊猜测甚至是错误论述,反倒能给人深刻感。
经济学常常遭遇这种困境。经济学试图让资源配置的因果关系清晰起来,但是,这却给了人一种不深刻的感觉。经常听到有人说:“你只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问题,但是从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角度看……”总之,这些东西比经济学看起来更深刻。经济学其实并不与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相抵触。对有些人来说,有逻辑的知识更有力量;但对另一些人来说,一团模糊的大杂烩似乎才更深刻。
一些知识分子经常很“深刻”地反对市场经济。由于他们觉得自己是深刻的,所以反对起市场来更加自信,似乎深刻就是对的,清晰的因果关系倒在其次。
深刻不等于正确。法国大革命之前,也出了像卢梭这样的深刻的知识分子,但最终却导致历史性的悲剧。当然,今天的各路深刻的人,造成的危害可能还没有那么大。和“对人畜无害”的郭敬明式肤浅相比,错误的深刻,还是有害得多。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