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空中庙宇”:谁在“眼见他起高楼”?

“空中庙宇”:谁在“眼见他起高楼”?

2013-08-22 02:28:33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 佘宗明(北京 媒体人)

继北京“楼顶别墅”被曝光后,深圳豪宅楼顶建“空中庙宇”,近日也遭举报。邻居反映,楼顶住户烧纸不断,香灰时常飘落其家。记者实地调查,发现涉事楼顶配有指纹密码锁;据保安无意间透露,其户主或为广东省政协委员古某明。(8月21日《南方日报》)

北京“最牛违建”成新闻“主角”,引起舆论聚焦,俨然引发了链式反应:紧跟其后,苏州“空中园林”、郑州“玻璃房”等违建,也在公共视野中逐个“现形”,而执法也在跟进…… “整违”之风,似乎在劲吹。

深圳“空中庙宇”,也在此时间节点上被盯上。从邻居反映看,它已干扰到邻里,激起众怨;程序上,它未办报建手续,更遑论通过审批,涉嫌违章加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户主身份尚“妾身未明”,仅有私人透露,而无官方披露;而从接到举报到现在,执法者竟因屡吃“闭门羹”,而无计可施,整改也没明晰的时间表,这不免让人倍感失望。

闭门不应、岿然不动,委实是“牛气冲天”。而这倨傲姿态,再结合豪宅背景,这似在坐实了该户主“有背景,有来头”的想象。这也催生了疑问:依照规定,公民有配合执法调查的义务,可涉事户主却玩起了“闭关策略”,拒不践行义务。

该街道执法队回应,执法速度慢,是因要遵循违建查处的法律程序:先要通过动态巡查、举报信访、新闻披露等渠道得到案件来源,方可立案;尔后还要依法调查,含现场勘验、调查询问、取证等等。眼下看,查处“空中庙宇”,似乎在“调查取证”环节遇梗。

拆违也该依法,不可诉诸非理性手段,这本是常识。可执法温吞,毫无强制力,却授人以口柄:强拆时雷厉风行,拆违时就畏首不已,两相对比,有些讽刺。执法“裹足不敢前”,究竟是在依循繁琐程序,还是忌惮所谓的“背景”,故而小心行事,委实存疑。

揆诸时下,各地开展对违建的整顿,势头是好,可“运动式”特性,却让它不尽如人意:许多违建,都存在已久,成了某些人刷权势“存在感”的途径,可治理却姗姗来迟,且呈“一窝蜂”态势。这体现的仍是“媒治”生态,与执法常态化差之甚远。

再者,从事后追责看,惩罚畸轻、问责面窄化,已成病态。仅对违建一拆了之,而无深层次追责;只对户主究责,对监管“盲视”、物业纵容却既往不咎……当问责仅停留在浅表层,指望能震慑违建“如野草般疯长”,只是奢望。违建在崭露苗头之际,监管部门就不该“眼见他起高楼”。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