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陈兴杰(财经评论员)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这一体系崩溃后,美元与黄金脱钩。所以目前各国流通的钞票依赖的是政府信用,并没有对应黄金,政府印钞只是给市场灌注“信用”。政府“生产货币”也并没有创造真实社会财富。那么,主流经济学所说的靠增发货币来刺激经济增长又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呢?
凯恩斯认为经济增长动力源自消费,储蓄只会降低资本的使用效率。因此凯恩斯主张政府应宽松货币,降低储蓄率,“逼迫”人们把钱花出去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如果民众花钱不积极,政府就会出手“刺激消费”,例如动用财政资金补贴,或者建设大型工程。理由是消费能带来一些好处,例如增加就业和某些行业发展,而这些新增加的就业又拉动了其他产业发展。
凯恩斯理论的荒谬在于,在市场调节下,储蓄原本可以用于更有效率的生产领域,却被政府用在低效率的领域,有些则干脆直接消费掉,未能用作将来的生产。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只能源于储蓄。刺激消费只能带来某些领域一时兴旺,真要吃光败光,最终只能凄凉散场。
政府开动印钞机来鼓励花钱,短时间内肯定会提升经济增长速度,但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政府印钞并非均匀分配,价格信号受到扰动,多出来的货币流通到哪里,哪里价格就会上涨。先拿到货币的人赚得盆满钵满,最后接棒者则只剩清汤寡水,原因在于通货膨胀早就在侵蚀他的财富,这也会加剧社会贫富差距。
古代君王想要开疆拓土,施展雄才大略,都要大肆征税敛财。征税成本高,容易引起民变。君王们也试过想过铸币敛财。汉朝盐铁专营、统一铸币的重要背景就是对外用兵。古代铸币虽然也制造通货膨胀,但是和纸币的威力相比,简直不值一提。历史上动辄几百倍几千倍的通货膨胀,都是发生在最近一百多年。建立一个遏制通胀的货币制度,对于减轻政府对经济的破坏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