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近日,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上海交大舆情研究实验室联合发布2013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3)》(下称“蓝皮书”),其中提到,2012年环境类舆情事件中部分解决的占比14.0%,未解决的占比13.3%。两者累计占比27.3%,从而导致的“烂尾”现象较为严重。
环境舆情事件常见诸一些工业类项目,背后有地方利益考量,这些事件经过短暂的博弈后,民众的诉求往往让位于资本或权力。在诸多环境舆情事件中,来自民间的抗争可谓声势浩大,但其所取得的效果往往有限,民意获胜的例子不多,少数偶然的胜利往往也是通过特殊的方式取得。
排除输与赢的简单论断,一个环境舆情事件的最终处理结果,往往取决于民众与政府沟通的成效。要避免环境舆情事件烂尾,首先须完善沟通机制。在现有的机制资源中,环评报告制度备受关注,环评程序伴随着公众意见表达,环评是否足够权威,公信力能否有保障,另外尤其重要的是,报告是内部传阅还是向公众开放,都将直接影响这一程序的价值。
8月22日 《南方都市报》社论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