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化解轨道交通融资压力 地方政府要有应急预案

化解轨道交通融资压力 地方政府要有应急预案

2013-08-23 01:48:56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特约评论员 胡文娟

在城市轨道交通的融资问题上,地方政府有必要根据自身财力,为即将到来的各种压力准备应急预案。

近期各地大量批复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预计到2020年,国内城市的轨道交通投资规模将达到4万亿。目前虽然有些城市在尝试引入民间资本,不过各地轨交建设主要的筹资路径还是银行贷款和城投债。但借钱总是要还的,眼下不少地方已经债台高筑,烧钱的城轨项目一旦开工,地方政府将背负更加沉重的债务压力。

说城轨“烧钱”,一点不夸张。深圳地铁每年亏损10亿,北京地铁由于票价便宜,每年北京财政要补贴地铁20亿元,上海的十几条轨交线路中,只有1条处于盈利状态。人流量相当可观的三大城市况且如此,其他二线甚至三线城市的情形不难预料,指望轨交投入运营后产生利润来偿还前期的投资成本,基本不现实。不仅国内如此,在国际上,除了香港能通过上盖物业保证地铁公司的盈利,绝大多数国家对城轨的运营亏损也很头疼。香港的轨交融资模式,短期内也还很难在国内大面积铺开。

在现金流黑洞面前,地方政府大多不断地借新还旧。不过,不同城市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手法。

财税基础还不错的城市,可以一方面用地方财政收入慢慢消化剥离出去的债务,同时再继续从银行拿到新项目的贷款资金,左手还债、右手借钱。以前地方政府通常使用财政担保,当债务快要到期时,地方财政拿出担保函向银行保证将来会还钱,把还债压力向后推,2009年有超过一半的平台贷款有财政担保。从2010年开始,监管层要求商业银行对这些平台贷款加提20%的拨备,因为银行不仅给了地方大量的基建类贷款,而且还是城投债的最大买主,资金风险已经比较集中。对银行来所,压力从哪里来,自然也就从哪里给推回去。无奈之下,各个城市开始尝试各种手法剥离债务,典型的做法是另辟蹊径,注册成立新的平台公司接手旧债。如此一来,向银行申请贷款的平台公司,还是可以拿出一个不错的信用账本。

在财税实力相对薄弱的地区,地方政府还债的希望已经越来越小。今年6月审计署公布的审计结果表明,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中,有9个省会城市的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最高达188.95%,如果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债务率最高的达219.57%。在这些城市,债务被剥离出去之后,下一步只能是等待时机,让外部市场消化债务压力。

那么究竟谁会成为地方政府债务的接盘者?目前看来最有可能的是信托市场上的投资者。银行、地方政府、信托三方合作,是地方政府基建融资的重要方式。2012年地方平台公司发行的投资于基础设施的信托产品合计1120.7亿元,比2011年激增185%。地方信托融资的规模激增,重要原因就在于,与公开发债等阳光化的融资方式相比,信托属于定向私募,对融资主体的信息披露要求较低,地方在资金周转上的自由度也就比较大。但这样操作的风险也很大。当投资者发现自己手中的信托产品其实是地方政府还不起的各种债务,势必再起舆论争议与质疑。对这一潜在压力,地方政府有必要提前做好准备。

(作者系上海易贸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高级研究员)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