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让品牌拯救汉正街

让品牌拯救汉正街

2013-08-25 01:28:38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叶青(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

在汉正街,卖杂牌货越来越困难,家纺批发商陆叶历时6个月、经过5次谈判,终于击退两个竞争对手,争得湖南知名家纺品牌梦洁新出的一个系列产品在湖北省的独家代理权。他在汉正街做了14年的床上用品批发商,主要销售的是一些不出名的品牌产品,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从2008年开始,他就有了转型代理一线家纺品牌的念头。在如今的汉正街,像陆叶一样,不少商户试水做一线品牌,汉正街开始有提档升级的机会。专家指出,如果汉正街80%的商户都能做到品牌转型,那么汉正街将摆脱“水货集中地”的称号。(详见本报8月23日A6版)

从各地市场成败来看,只有品牌才能拯救市场,有市场品牌才有品牌市场。这种品牌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本地自创的国家级品牌,一是外来的国家级品牌。至于武汉有多少中国名牌产品,说起来十分惭愧。“大武汉”2010年10月有“中国名牌产品”19个,而县级市——福建晋江市,2005年10月已拥有18个“中国名牌产品”。因此,要靠武汉或者湖北本地的“中国名牌产品”拯救汉正街是不可能的。汉正街长期被视为“水货集中地”,成为周边农村小商品服装市场的货源地,难以走向全国,更不要说像义乌一样走向全球。代理知名品牌产品成为拯救汉正街的一个必要的路径。其实义乌大市场的货源主要来自浙江全省、福建等地,但是到2009年为止,义乌这个小小的县级市居然也有7个“中国名牌产品”:浪莎袜子、能达利衬衫、新光饰品、真爱毛毯、梦娜袜子、芬那丝袜子、顺时针内衣。这些不仅使得义乌大市场有了本地品牌,而且为义乌产品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

500年的汉正街成在品牌、水运,败亦在品牌、水运。为什么会有汉正街?是因为水运的主导性。以汉口为中心,因为形成发达的水陆运输系统,才会成为明清之际“四大名镇”之一。汉正街基本上做到了“买全国、卖全国”。在近代,经过一百多年前张之洞的经营,武汉成为“大武汉”,主要就表现在商贸之大与工业之大。当时的汉阳铁厂的产量曾经占到全国钢铁产量的96%,提供了3200多公里长的铁路铁轨,有的至今还在四川的铁路桥上使用。而武昌沿岸,利用江汉平原丰富的棉花资源,形成巨大的棉纺产业,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张之洞利用棉纺之利填补钢铁之亏。也就是说,汉正街还能够在清末民初延续它的辉煌,是由于有了武汉及其周边地区强大的生产能力的支撑。

在改革开放初期,汉正街在全国异军突起,一方面是全社会的巨大需求,“货到汉口活”,一批滞销的乒乓球,到了汉正街居然一销而空。另一方面还是水路交通的便利。但是随着近年来武汉城市格局的变化,汉正街为长江、汉江、老城区所困,无法扩展。而义乌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近些年来,不仅做大了原有的五大小商品市场,还出现了家居市场、花鸟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依托高速公路、铁路,继续打市场牌,在2011年3月还获得国务院“中国国际贸易试点城市”的机遇。

在原有大进大出的批发市场迁往汉口北大市场之外,汉正街可以走“品牌+电商+高端”的经营路线。我一直认为,汉口迟早会形成江汉路步行街、武商销品茂、汉正街三大购物旅游美食中心,“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北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在人满为患的首都,居然出现为数不少的工艺品、服装鞋帽等大人流量的批发零售市场,最终都应该迁往城郊接合部才是。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