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 本报评论员熊志
前日上午,辽宁抚顺市8个区县同时举行仪式,哀悼8·16洪灾遇难者。截至当天,此次洪灾已造成76人死亡88人失踪。有媒体调查了清原县南口前镇两个相邻的村子:一桥之隔的两个村,一个村零死亡,另一个村死亡和失踪者达88人。
一桥之隔,两个村庄,两种命运。对于洪灾这种区域性灾害而言,降雨量、地质条件等自然因素,恐怕不能解释两个村庄的受灾情况为何迥异。
两个村庄在应对暴雨过程中,组织转移的细节对比值得重视。据报道,引发洪灾的暴雨主要集中在8月16日,但实际上,15日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即发出紧急通知,明确要求及时转移受威胁群众。16日上午,南口前镇下发通知,要求村干部到各个村屯组织群众转移。南口前村和北口前村的差异在这里呈现出来:南口前村是“村干部人手有限,难以挨家挨户通知到”;北口前村则是挨家挨户通知,“有几户不愿意走,被硬拽了出来”。
在一触即发的洪灾面前,这种对比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洪涝中的伤亡人数,与转移是否到位息息相关,而转移不到位,又对应着政府群众转移工作不到位。南口前村称人手有限,但在通讯设施未完全损坏的前提下,这种说辞难以理解。就算通讯中断,村干部要组织转移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再者,省防汛要求提前一天已下达,为何到了转移时才意识到人手不够?
不知道两个村庄受灾状况的背后,还有没有其他细节。如果有,有必要继续深挖,也算为抗灾救灾提供一种经验教训。如果没有,那么这种对比呈现的问题,也值得深思。
一直以来,在面对洪水、地震等灾害时,不少人都默认为自然的不可抗力。这种思维一旦被反复强化,反映到灾害预防上,就表现为对人的能动性的低估。灾害造成重大损失后,官方话语甚至媒体中,也会经常充斥着“××年不遇”之类的表述。这种描述是陈述事实,却也可能强化人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力感。它的思维路径是,自然能量长时间的存储积蓄,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应对能力。但反过来看,“××年不遇”的这些年,人的防线是在一切风平浪静的环境下加固了,还是减弱了?应急的抗灾能力为何没能培养起来?
在这场据称是抚顺有记录以来的最强降雨下,诞生了两副面孔:一为伤亡失踪高达88人的南口前村,一为一桥之隔却零死亡的北口前村,对比足以说明问题。一场暴雨,考验的绝不仅仅是非常态之下的应对能力,更有常态下,人对于风险的把控。村干部人手不够,更像是日常状态下对抗灾懈怠的袒露。这就好比不能因为持续干旱而失去对洪涝的警惕,对自然保持敏感,必须是实时状态下的。
在以往的一些地震灾害中,有些地区如北口前村一样,能通过快速有效的转移而零伤亡,与其他地区形成对比。很多人会视之为奇迹,究其原因,往往是在没有灾害的常规状态下人能保持警醒,日常演练的那些应对措施,得以派上用场。在这种状态下,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很大程度上在日常的不懈怠中被消解了,与其称之为奇迹,倒不如说只是对人的能动性的一次挖掘。这或许也是抚顺洪灾中两个村庄两种命运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