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特约评论员 孙兴杰
参加亚布力论坛夏季峰会的地产商冯仑表示,财产安全就相当于我们的内衣,不能随便被扒掉了。私人财产权不仅仅是内衣,而且是铁布衫,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没有私人财产的安全就不可能有交易、劳动分工,更不可能有市场经济的发展。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一代代思想家一直为私人财产书写“出生证明”,时至今日,它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共识。
本次亚布力论坛的主题内容是“从大包干到新型城镇化”,中国市场经济的起点始于小岗村的大包干,是私人产权的起点。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是私人财产被正名的过程。在伦理的视野中,自私总是不好的,于是乎,很多人直接勾画出一个“美好”的乌托邦世界。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描绘了一个没有私人产权的世界,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无法建立起良善的城邦秩序,因为人都是有私心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社会停留在小型共同体的交往水平上,也就是熟人社会,血缘是最核心的纽带,财产也顺着血缘关系的网络进行流动。这也是一种典型的人格化交易网络,在这种状态下,私人产权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彰显。在欧洲,14世纪的黑死病让人口减少了近一半,劳动力短缺造成土地租佃关系的松弛,同时商业交换网络不断扩大,跨时空的交易体系建立起来,也就是贸易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如果没有严格的私人产权,这种交易网络是难以建立起来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私人产权其实是对交易过程的确认和实施,没有产权,陌生人之间发生的往往是抢劫而不是交易。
与私人产权并行的是政府的构建。私人产权本身就是一种契约,需要在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机构予以确认和实施,这就是政府的职责。在启蒙思想家看来,私人产权是“天理”,即自然法。私人产权、代议制、有限政府等观念一起构成了西方经济增长的制度框架。1688年英国革命实际确认了私人产权的合法性,即征税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只有经过纳税人同意,财产才能从私人转移给政府。
在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看来,西方兴起的秘密在于私人产权体系的确立,私人产权体系提供了一种多元试错的机制,鼓励了创新,增加了知识的存量,工业革命确立了西方在世界的霸权地位。但并非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尊重私人产权,像葡萄牙、西班牙这些王室并不尊重私人产权,并将这种习惯带到拉丁美洲,时至今日,拉美和北美依然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经济发展态势。
私人产权不仅是关系到颜面问题的内衣,而且是关乎生存的铁布衫。就像冯仑先生所说,企业家有私权,对财产的支配权、金融权,而私人产权的落实与实施需要公权力机构。如果没有公私之间的严格边界,企业家便会沦为权商,缺少自主性,依附于权力,成为权力的寄生虫,更不要说自主性和创新能力了。
中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关节点,真正为私人产权建立起制度性的屏障,给企业家“在商言商”的安全环境,而这一切需要法治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完成从人格化交易体系向非人格化交易体系的转型,才摆脱“人情”与“关系”的陷阱,从而建立起法治有序的市场经济。(作者系经济学博士后)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