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宁新春
北京的盲道近1600公里,足够从北京一直铺到长沙,长度世界第一。五环辅路上、甚至高速公路边,都铺设有盲道。这么“健全”的盲道是否真让盲人出行感觉到了便利?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北京的盲道遍布全市,但盲人出行却基本上并不走盲道,因为盲道存在先天设计的缺失。(8月27日《北京晨报》)
盲人的“盲”,顾名思义,就是目亡,不起作用了。这种盲是生理性的,所以对这部分人,我们应该为其提供尽可能的便利,使其能无障碍出行。但是,还有一种盲是思想上的盲,眼睛盯着政绩,热衷于虚名,以至于对其他东西都失明了。世界最长的盲道落户在北京,而北京的盲道所起的作用,却是给能看见的人“看”的,而不是给看不见的人走的,盲道之盲的原因何在?
盲道修到了五环外,却很难进入社区,进入盲人集中谋生之地,进入医院、银行,这是政府管理部门之盲,而盲道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路情,直接将路修到了立交桥上去,导向电线杆,则是施工单位的心盲,而无视于盲道的存在,任意停车、占道经营,却实实在在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良知之盲。在这种环境下,难怪盲人要说出“走盲道就是作死”的激愤之言。
对残障人士的关爱,是一个城市的温度,更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不论是盲道设计或施工,管理部门对盲道的维护与管理,都应将这项工作做得细致入微,而不是应付任务。设计者按理论设计不察实情,施工者刻板施工不知变通,验收者按图索骥不加体恤,从而导致盲道变成了盲目之道。
我们对弱者持什么态度,大抵决定了我们的道德水平,是文明还是野蛮,是伪善还是真诚。无论有多少理由,当一个社会,轿车抢了自行车道,自行车抢了步行道,正常人抢了盲道,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盲人无路可走。这自然是文明社会的耻辱,是缺少良善之心的城市表征。这是病,得治。
要治理占据盲道经营其实不难,即使没有明文规定可依,但我们有勇敢的城管可用。不过,治理主管部门的立项过滥与缺失,管理上的漏洞,却只能顿生无力感——没有规定,无法问责,多有疏忽,却无问责先例。
说到底,这种对弱势群体利益的疏忽,源于对公民权利缺乏应有的敬畏感。要破解这种症状,还得由地方各级人大着力,依靠他们反映社情民意,传递残障人士的心声,并使之成为城市建设中不能忽略的考量力量。城市规划是否完善,建设是否合格,不能任由官员审核说了算,最好还得让民众议一议,比如说盲道的验收,能否让盲人走一走以作验收?只有这样点滴改良,残障人士的生活出行才能有望改进,城市才会文明,并蕴积起最深厚的人本精神。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