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 本报评论员于立生
截至8月23日23时,辽宁抚顺市8·16特大暴雨引发的洪水造成76人死亡、88人失踪。部分乡镇暴雨警报基本靠吼引质疑。村民李颖至今没有弄明白:自1995年首次遭遇水灾以后,几乎每年汛期,暴雨将至都会有预警,“怎么偏偏今年啥警报都没有呢?”
清原县水务局工会主席郑海霞则称:“11点14分,我们接到省气象局Ⅱ级应急响应命令;接着,又收到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启动全省Ⅲ级应急响应的通知。”经过简单会商后,立刻决定启动县Ⅱ级响应命令。在向省里通报的同时,陆续发往各个镇……“17点35分,我们又收到暴雨Ⅰ级预警”。不过这次通知不是十分顺利,部分乡镇因为暴雨已经断电,传真无法送达。“我们都通过电话逐一通知。可以说,一分钟都没耽误。”之后镇一级,各地启动不同的应急预案,有的敲锣打鼓,有的广播通知,有的上门通知。
事实上,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当天上午10时即启动全省防汛Ⅲ级应急响应,到清原县水务局最后一次预警信息发布的17点35分左右,全部时间跨度近8个小时。大灾当前,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达刻不容缓,早一步到达民众耳中,就意味着少一分生命财产的损失风险。但从中不难看出,一级一级预警信息倚赖电话和传真传播的环节诸多,加之“简单会商”、上传下达,阻滞了信息传播速度。再有,过于倚赖电话和传真,传播媒介的单一,也放大了风险。
在部分乡镇因暴雨断电的情况下,清水县水务局的传真无法发送,南口前镇一些村子的大喇叭无法启用,预警信息只能在省、县、镇、村四级系统内部“空转”,而无法为终端的村民有效接收。南口前镇一工作人员承认最后一次暴雨警报“靠村里干部叫喊通知的”。村民无奈称:“这么喊,能有几个人听到?”中心道路上的村民也都表示“真没听到。”
其实,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完全可以与三大通讯运营商对接,免费向民众发送预警信息的手机短信。这样,一步到位,预警信息抵达接收终端的民众,直接、高效,就规避了环节诸多对信息传播速度的层层阻滞。由于事涉公共安全,这在法理上并无障碍。而据广东省气象局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副主任关小文说:“广东气象局通过三大通讯运营商免费向公众发布的气象预警信息,每年达到数十亿条。台风、大范围暴雨、寒冷等时效较长的天气,都会大范围免费发布。”可见这在技术上也不构成问题。
现在信息传播媒介已经多元化,除了相对传统的电视、电台、广播及手机短信,还有微博、微信。任何媒介都有其局限性,过于依赖某种单一媒介,都有“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菜篮子里”“一碎俱碎”的风险。譬如,断电时,非但传真发不出,电视、电台、广播也无法奏效;雅安地震时,也曾一度手机打不通、短信发不出,而主要靠微博、微信发挥推动救灾、祛除恐慌、安定人心的作用。预警信息的发布,还可以做到多媒介、全方位、立体化。如此多管齐下,方能有效防患未然。
并不是缺少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而是缺少与之相匹配的,能够满足民众需求的先进预警信息发布机制。76人死亡88人失踪的惨痛、“口耳相传”古老方式预警的尴尬,都反映出现行预警信息发布机制亟待改进,进行立体化、全覆盖的流程再造。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