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城市组群探索“就近城镇化”,丹江口、老河口、谷城三地将抱团发展
水相通、地相连的丹江口市、老河口市、谷城县三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未来将兄弟作战、“抱团”发展。
昨日,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湖北红河谷城市组群推介会”在武汉举行。会上,丹江口市、老河口市、谷城县(三地简称“红河谷”,其中“红”通“丹”,即丹江口市)三地政府正式签署《加快构建红河谷城市组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近期重点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乡发展、公共服务和生态文明的“五个一体化”,并进一步明确了三地政府及职能部门的合作机制。
今年1月,省委书记李鸿忠曾强调:要把汉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促进全省形成“两圈两带”的发展格局。省社科院在编制湖北“红河谷”城市组群发展战略研究时认为,打造“红河谷”城市组群是建设汉江经济带的最佳抓手和重要突破口。
“大胆尝试,
1+1+1一定大于3”
“汉江在我省有一个特殊的地位,是我们两圈的一个重要轴线,也是湖北的母亲河。这里曾是湖北重要经济走廊,在上世纪90年代,十强县市有6个在汉江两岸。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年汉江的开发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可以视为是我们的发展潜力,大有可为。”推介会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玲还建议“红河谷”大胆尝试,“在体制上创新,我们1+1+1一定大于3,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红河谷”城市组群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区域内汉丹铁路纵贯南北,汉十高速公路横穿东西;316国道、303省道、302省道从区域经过。
据统计,2012年“红河谷”地区户籍人口158.57万人,常住人口142.96万人,辖区面积6706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城市组群综合考虑,其城镇化率为44.98%,低于全国及湖北省平均水平。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和汉江经济带建设,三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目前已具城市群雏形,正成为鄂西北一个重要的联合经济中心。
探索“就近城镇化”
打造新经济增长极
省社科院昨日公布的相关发展战略研究认为,丹江口市、老河口市、谷城县三地任何一地都难以达到50万人以上城市规模。但合起来跨过大城市(即非农业人口50万人以上)门槛后,吸引就业能力增强,将吸纳更多本地和附近人口聚集。通过这种“就近城镇化”,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提出建议:老河口城区向西北丹江口方向建设洪山嘴新区,向南谷城方向建设南部新城;谷城建设城北新区、子胥新城,与老河口城区形成“一江两岸”之势;丹江口城区紧靠与老河口、谷城交界边境,发展“飞地”经济,城市江北向老河口付家寨一带延伸,江南向谷城沈湾一带延伸。
作为湖北“红河谷”城市组群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著名区域经济专家、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称,预计到2020年,“红河谷”城市组群建成区面积有望达到12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00万人以上,成为鄂西北重要经济增长极。
“先组队,再定曲目”
未来集中做大优势产业
“红河谷就像小虎队三个人一样,今天作为推介会,只是先把组队的这个消息和大家前期所做的工作简单介绍一下,具体要唱哪些曲目暂时还没定。”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吴传清认为,唱什么曲子对“红河谷”非常重要,“三地在农产品深加工、汽车零配件产业、旅游方面都有共同的基础,未来就是要集中做大优势产业,合理分配利益。”
据了解,老河口市、谷城县两地正按照襄阳市委提出的把河谷组群发展成襄阳大都市的副中心目标,全力推进战略规划、基础设施、产业支撑等工作。目前,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河谷组群城市空间战略规划》已完成并通过襄阳市规委会审议;河谷大桥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全力推进。
襄阳市委副书记、老河口市委书记朱厚伦表示,将进一步强化合作共赢意识,坚持优势互补,消除各种地区壁垒,进一步营造合作共赢的氛围;建立“红河谷”三地政府部门制度,做好合作事项的落实和相关工作的对接,加强产业协作。
■ 观察
唱响“红河谷”,避免恶性竞争
河流、山脉、山地浅丘、水库、湿地等共同组成“红河谷”地区优良的生态资源。丹江口被誉为“中国水都”,境内的武当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丹江口水库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老河口有“中国梨花之都”、“桃花之乡”的美誉;谷城境内的国家汉江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南河山水风光旖丽多姿,素有“中国南避暑山庄”之称,在省内外都有一定影响。
“现在不少旅游公司已经开始开发‘红河谷’旅游路线,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秦尊文说。
除了旅游之外,在汽车零部件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循环经济产业未组队之前,三地曾有过恶性竞争。
“县域经济要发展,自然会为了招商而恶性竞争。”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认为,城市组群的发展会比城市圈的发展遇到更多的利益分配问题,“但是联合起来,总比单打独斗要好,而且还有助于避免恶性竞争。”
“城市组群的概念同城市圈不同,城市圈有强弱配,大小配,一般都是经济实力强的兄弟带着弱一些的兄弟,而城市组群则没有老大,‘红河谷’三兄弟彼此不分伯仲。”昨日,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吴传清说。
“‘红河谷’领导层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先做好顶层设计,特别是在产业规划方面避免重复建设,尽可能将产业链做大做粗。”秦尊文建议。
“未来我们会根据自己的优势继续加大力度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谷城县县长龙小红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今年100个亿的招商引资,已经完成70个亿,形势非常好。”
彭智敏认为,“红河谷”只有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才能逐步融合,达到共同利益最大化。
本报记者 刘倩雯 通讯员 苏涛 实习生 陈璇瑜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