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将按“三个圈层”逐步建设,后年与游客见面
3500年历史的沉淀,作为武汉文化之根的盘龙城遗址,将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昨日,盘龙城遗址核心区本体保护展示工程开工,武汉市将投资29亿元,建设综合性文化主题公园。按计划,公园将于2015年与园博会同期建成开放。
第一个圈层包含考古现场发掘
据介绍,从1974年至2012年,盘龙城遗址出土青铜器、玉器、石器和陶器等文物2700余件,还有大量宫殿、城墙、城壕和墓葬遗址。
昨日启动的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工程建设,是属于整个遗址公园建设的一部分。
整个遗址公园在空间布局上分为三个圈层,总规划范围6.55平方公里。第一个圈层为1.39平方公里的核心保护区,包括遗址本体保护工程和考古现场发掘。
第二个圈层为2.55平方公里的一般保护区,包括保护展示工程和遗址博物馆建设。
第三圈层为面积2.6平方公里的建设控制地带,主要是为满足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和服务功能需要进行适度开发,主要容纳遗址主题相适应的服务功能。
武汉市副市长刘英姿表示,该市将按照“三个圈层”逐步推进建设。
观众可亲眼目睹考古发掘过程
作为第一圈层的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工程,昨日正式动工。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建处研究员刘森淼介绍,地面遗址现场将以保护为主,展示遗址原貌,对宫殿遗址进行复原展示。
据介绍,遗址本体展示区主要将对盘龙城遗址、商代宫殿遗迹、城墙遗迹、城壕遗迹、祭祀坑、贵族墓的考古发掘现场、地表遗迹、宫殿遗迹进行地表模拟和展示;对小杨家嘴遗址、丰家嘴遗址、童家嘴岗地等进行历史环境、地形和植被的修护。其中包括对550米城垣基址进行清理保护,对宫殿基址进行覆土保护、模拟复原。原遗址中的排水陶管,经考古揭露后,将用玻璃钢保护进行展示。此外还将对杨家湾考古发掘现场进行大棚展示,让观众可以亲眼目睹考古发掘过程。
针对以往宫殿遗址形象较弱的问题,盘龙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设计方案对原前后两个宫殿进行台基复原的展示方案进行了调整,改为前殿台基复原,后殿进行整体结构复原的方案,增强了遗址核心区的视觉印象。
博物馆内将建湖北省文物整理中心
除去商代遗址现场,博物馆的重要文物展示也是很重要的部分。
刘英姿介绍,盘龙城遗址建设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通过本体保护工程,让观众亲临商代遗址现场;二是通过遗址博物馆的陈列,展示遗址出土的重要文物。今年除了启动重点保护区遗址和交通道路的建设,还将同时启动第二圈层一般保护区的建设。
“这里面主要就是新博物馆的建设。”刘英姿说,在一般保护区范围内,以减少人工构筑物,保留现状植被为主,结合地形及景观轴线重新设计了博物馆。新建的盘龙城博物馆中除了展示文物,还计划修建一个湖北省文物整理中心,今后湖北省出土的文物都将运到这里进行整理。
今后两年多时间,该市将完成盘龙城遗址本体保护工程、盘龙城博物馆建设工程,并全面启动盘龙城考古遗址公园的配套建设。
商机
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后,将实质性推进湖北省黄金旅游线路的发展,武汉也将由旅游过境地变成中部地区的旅游目的地和中转站,可大量吸引国内外游客,预测年接待游客不少于100万人,仅门票收入1亿元,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特色1
突出水文化打造“四角山水”生态美景
盘龙城遗址公园离不开水文化。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表示,在盘龙城的发掘过程中,就曾发现码头的遗迹,说明当时的人就是靠水而居,利用水资源。本次的建设中,也将水文化放在重要位置。
据介绍,盘龙城遗址公园的规划,空间布局上采用三个圈层的概念,组成“四角山水”的生态体系。
整个遗址公园处于盘龙湖和小盘龙湖水域,以东南角的府河湿地、东北角与后湖连接的水道、西南角甲宝山和西北角的横山,联通江河湖,组成“四角三水”生态体系,保持绿色景观和生态体系的连续性。
据了解,在遗址公园中除了电瓶车道和人行道外,还修建了很多码头,游客可乘游船游览盘龙城的美景。
特色2
突出商文化 引入文物拍卖等文化产业
据了解,遗址公园除突出商文化特色外,还计划修建度假酒店、休闲中心、接待中心、湖北饮食文化村和商业街等,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遗址公园计划打造成兼顾遗址展示、生态保护、环境整治、教育科研、旅游休闲等功能的城市郊野公园。
公园规划有4个入口,位于巨龙大道的北入口,通过立体化手段,将城市道路机动车交通和公园入口相结合,采用城市综合体模式,通过三维组织,把商业设施、入口广场、机动车停车和绿化景观结合在一起,变成综合型城市服务场所;位于府河北堤的南入口则是公园的水上游线路入口,游客可从水上码头乘船游览盘龙湖;位于盘龙大道的西入口和位于小盘龙湖的东入口也设置了旅游服务设施,配有游客服务中心。
整个遗址公园建设投入将达29亿元,目前,黄陂区政府已筹集7.3亿元,用于两个遗址本体保护和博物馆的建设。当地政府考虑在遗址公园中引入文物拍卖等文博和文化产业,希望能按照市场运作模式,引入文化公司进行管理,做到无缝对接。
本组稿件 本报记者 郭婷婷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