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乔太平(特约评论员)
近日,大学新生陆续报到入学。有关媒体报道,不少大学新生入学“装备”过万元 ,有的甚至达三四万元,手机、电脑成标配。一位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入学的大学生称,30年来,大学新生入学“装备”花销相差百余倍。在为之惊奇之余,我们还应多些理性思考。
近几年来,大学新生“装备”花销如此之大,主要是花在数码产品上。每到暑期,家长和新生便成了数码城消费的主力,电脑、相机、智能手机成为准大学生们首选的“三件套”。数码产品之所以备受大学生的青睐,一是现今数字化信息浪潮正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二是不少学生在生活、学习、交际方面均已离不开网络;三是某些学生的休闲方式单一,比如网络游戏或在网上刷帖看剧。当然,这也离不开现今不少家庭的财力能够满足孩子的要求,购买崭新的数码产品,不仅是对他们进入大学的一种奖励,也是一种“面子”心理。因此,在数码产品种类如此丰富的时代,新生们强行要求“装备”最新款的iPhone、iPad等高端高价数码产品的例子并不鲜见。
改革开放30多年,大众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大学新生在人生迈向一个新起点时,只要家庭经济条件允许,根据需要适当购买学习生活用品,是必要的。不过近年来这种拼“装备”的现象越演越烈,似乎只有最高档最新款的数码产品,才能彰显自己的品位,才能撑起自己的面子。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家长“宠”,对孩子“有求必应”,不管是否有利于培养其正确的消费观;其次是新生“跟”,认为不能输在入学装备的“起跑线”上,以名牌撑面子,对家庭承受能力和产品的性价比缺乏考虑;第三就是媒体“炒”,缺乏正确的舆论引导。
其实在“装备”之外,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东西。拼数码“装备”,不如拼学习方法与效率。上大学为的是知识储备,能力提高。虽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器”旨在功用,并非强调奢华和多多益善。如果将“利器”无节制地用于网游、看剧,恐怕得不偿失。拼入学“装备”,不如拼习惯养成。节俭美德不能丢,数码产品更新换代极快,“装备”的高性价比才是王道。新生一入学就购买各种“烧钱装备”,烧的是父母的钱,感觉不到心疼,又因为缺乏保护措施,难免会摔坏弄丢,又碍于面子很可能会挪用生活费或找父母要钱来买新的,且不说开支增加多少,一旦养成攀比浪费的习惯,待毕业后就业,如收不抵支,难道还要继续向父母伸手?
想必还有相当多来自贫寒家庭的大学新生,仍在为学费、生活费奔波,而无力购买各种装备。家长和新生可否在“装备”问题上放缓脚步?院校可否在新生入校前后加强必要的引导和教育?譬如保护私人财产防盗防骗方面的教育,譬如在图书馆设立环境良好、机器充裕的电脑房,譬如设立关于消费与理财观念的课程等等。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