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杨飞
参加评奖的科研项目,没有实际参与的领导也名列其中,这种“搭车现象”在学术界普遍存在。8月28日,自治区第十届科技奖励委员会开会研究进一步优化奖励结构、落实更严格的回避措施、扩大项目公示内容等,以使广西的科技评奖更公正公开。(9月1日广西新闻网)
“学术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精髓,学术道德是社会道德良知的底蕴。”可是近年来学术抄袭、论文剽窃等行为层出不穷,甚至还有参加评奖的科研项目将未实际参与的领导也名列其中,如此“学术搭车”怪相实在令人错愕。如今广西对科学技术奖的奖励办法进行修订,无疑是在向上述行为“亮剑”。
更何况,原先的规定只公布“项目名称、候选单位和候选人”等信息,内容过于简单,今后将增加项目主要完成单位与完成人员的创造性贡献等信息,尽可能扩大公示内容,努力做到“每个人员在项目里有什么贡献,一目了然”。这样一来,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就能得到较好保证,必定会对遏制“搭车报奖”、“拼凑报奖”发挥一定作用。
但我们更应明白,“学术搭车”绝不是依靠信息公开就能完全杜绝的。实话实说,搭车者之所以敢于不顾学术道德,搞什么“搭车报奖”、“拼凑报奖”,无非是因为“搭车”所能带来的效益远大于事情暴露后所要担负的责任。如若对“搭车”者施以重典,一旦发现“搭车”现象就重拳出击,使其违法成本远大于收益预期,则搭车或能受到遏制。
并且,在高校行政化和功利化的双重冲击下,发表论文与获奖项目多的学者,不仅可以作为高校招生和申报课题时的招牌,还能较好地迎合诸如“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政府层面的学术支持政策,为高校赢得更多的学术资源与荣誉。这种单一而扭曲的人才认定标准,很容易让不少人在发表论文或者申报奖项时想方设法寻求“搭车”。
除此之外,绝大部分“论文搭车”和“报奖搭车”主角都是领导,这足以反映出行政化在高校的根深蒂固。仅从学术角度来看,在很多大学里,掌握行政权力就等于掌握着资源分配,从专业设置及调整到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再到教师招聘及职称评定,无论是学术事务还是行政事务,统统由其决定。如此情况下,“搭车”对于领导来说甚至已经成了“潜规则”。
由此可见,要想杜绝“学术搭车”,净化中国学术界的环境,我们不能仅仅寄希望于信息公开。彻底去除行政化,不让官场潜规则污染纯净的校园,已是当务之急。除此之外,建立一整套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对于论文发表及获奖项目做“柔性”处理;引入司法途径,对“搭车”现象“下猛药”、“零容忍”,完善追责机制,也都是题中之义。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