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鲁迅退出教科书不必莫名惊诧

鲁迅退出教科书不必莫名惊诧

2013-09-04 02:17:25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王聃

近日,有报道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减少,初一上学期语文课本当中,去年还存在的唯一一篇鲁迅的作品——散文《风筝》被删除。其余多个版本的教材中鲁迅的作品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记者在山东调查发现:莱芜、烟台、威海、淄博,以及济宁、泰安、青岛部分县市实行义务教育五四制的学校均使用鲁教版语文教材,该版本并未改版,鲁迅文章得以保留。

尽管先生早就在《野草》中唯愿自己的文章速朽,但关于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进退”,总能轻易地激荡起舆情的涟漪。

又一次,网友在热议着鲁迅文章的“退出”,热议表达出温情与敬意。关于“撤退”,围观者其实是在担心“鲁迅”从中小学教学中逐渐淡出乃至消失,而令鲁迅的文学性与硬骨气都可能不再为当今的少年所认识与敬佩,这种淡出于是成了无法容忍的行为。在这一触即发的情感反射背后,隐藏的是固化的认知。读者在为鲁迅争得课本中“应有”的分量与位置时,也是希望现实的批判精神代际相传。

我理解那些不约而同的诉求,但依旧以为它陷足于过度诠释。不难被辨析的常识在于:删除一篇鲁迅的散文,就代表着“民族魂”远离了中小学的课堂吗?鲁迅先生的现实批判精神主要体现在杂文和小说中,并且,有新闻报道也表示,尽管人教版的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材中鲁迅的文章减少了一篇,但又增加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所占分量”其实并无多少区别,鲁迅先生依旧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顾名思义,教科书就是系统性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它也因此兹事体大。但无论如何,其修订都不能偏离推陈出新的基本原则。鲁迅先生的作品自然非“陈旧之作”,但让更具现代性的文章进入中小学教科书,这也是必然的趋势,也必然会对之前原本一直存在的鲁迅作品造成冲击。如此,一篇鲁迅散文的退出,并不值得莫名惊诧。

较之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的留存,我们不妨抱持一种被拓宽的视野。事实上,当其作品“撤退”每每引发争议,这已是看得见的昭示:所谓鲁迅,其实早已深刻融化于整个社会的文化传统中,他并不会因教科书事件而稍稍“消失”。有网友曾经在类似的“退出”新闻后留言:鲁迅会如何看待自己作品的“退出”?我们无法回答这个发问,但先生定会反对用单一的情绪化来代替理性批判现实。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